suspicious-stew

可疑的炖菜: 就是一些来路不明的未整合笔记

二次元萌萌人语录

(u1s1, 看着这些内容我都不自觉地脸红…)

呐呐呐,服务员欧内酱~~(超级肉麻)
诶多捏诶多捏,瓦塔西就是那个,二次元得斯~~(超级得意)
二次元の美好,米娜桑都知道的吧!(转身超级大声跟店里的顾客说了这句话)
哒嘎啦,人家厚洗一对,那个二次元的徽章呐~偶捏该,瓦塔西斯够固sikisiki呆!!siki那个徽章呐~
纳尼?一定要那个口号吗….呜呜呜,哈子卡西….得莫,为了超级想要的二次元徽章….瓦塔西会干巴爹的!!!
异世相遇!!!!(华丽转圈圈)尽享美味!!!!!(转圈停下来然后跳起来对着服务员左手叉腰右手比着 )
阿里嘎多欧内酱!!!呆siki了!

米~娜~桑!新春佳节又来了desu哇~阿喏呐阿喏呐(。>∀<。),首先呢新的一年呀,要-给-米-娜-桑拜个年desu!(^ω^)(姆Q)米娜桑新年おめでとうそしてそして在新的一年里,米~娜~桑的生活要摩多摩~~~多の西亚☆哇塞♡desu呦✧٩(ˊωˋ*)و✧,和往年一样呢,米~娜~桑的祝福呐!/

3B1B

向量是什么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5987715
导数的本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av24325548

构图

可应用于绘画, 摄影

  1. 常用画面 1:1, 3:2, 4:3, 6:4, 按需裁剪
  2. 中心构图法: 画面尽量对称; 将视觉主体和周围环境紧密结合, 但不能色彩撞衫导致主次不清
    对角线构图法
  3. 第一眼让观众知道你拍的视觉主体是什么
  4. 景物内容尽量完整
  5. 人物视觉对象不能是显得堵的东西
  6. 虚化对象要保留起码的特征
  7. 尽量使主题出现在黄金分割线

需要避免的

  1. 非刻意情况下画面要有层次感, 避免引起视觉错觉
  2. 人物在视觉上不能在顶房梁
  3. 脚不能被卡出画面外

附加

  1. 飞向镜头的物品能增加视觉冲击力
  2. 街头纪实摄影, 比如巷道口那样的一线天画内搭画框

字体

明日方舟标题英文字体是: NOVECENTOWIDE
明日方舟基建英文字体是 Bender
TNO字体: 主标题字体 Tannenberg, 旧版GUI字体 VT323, 新版GUI字体Aldrich

Mechanism

一些零件规格, PCB 打样可以找嘉立创
DIY 准备工作:
防割板
电阻电容样品本(Pingcon 样品本 0603 封装, 0402 封装, 常用 IC 元件)
示波器推荐 DS213 开源示波器

  1. Screws
    M3x10 3mm直径, 10mm螺纹端长度
  2. M4x10r 4mm直径, 10mm螺纹端长度, 圆顶
  3. 螺母
    M3nS 方形
  4. Pulley
    GT2-16
  5. Motor
    42步进电机
    无刷伺服电机
  6. 同步带
    聚氨酯 PU 同步带

软件

  1. multisim 模拟电路仿真
  2. Altium Designer 有开源替代 kicad
  3. Autodesk Fusion 或 Rhino 6
  4. Visual Studio Extension: Visual Micro

Grandle

设置代理:

gradle.properties
1
2
3
4
5
6
7
8
9
10
...
systemProp.http.proxyHost=hostname
systemProp.http.proxyPort=8080
systemProp.http.proxyUser=username
systemProp.http.proxyPassword=xxx

systemProp.https.proxyHost=hostname
systemProp.https.proxyPort=8080
systemProp.https.proxyUser=username
systemProp.https.proxyPassword=xxx

椭圆参数方程

\(\begin{cases} x=a\cos t \\ y=b\sin t \end{cases}(0\leqslant t\leqslant 2\pi)\)

变形后可得椭圆方程:
\(\begin{array}{l}\frac{x}{a}=\cos t \\ \frac{y}{b}=\sin t\end{array}\rArr\begin{array}{l}\frac{x^2}{y^2}=\cos^2 t \\ \frac{y^2}{b^2}=\sin^2 t\end{array}\rArr\frac{x^2}{a^2}+\frac{y^2}{b^2}=\cos^2 t+\sin^2 t=1\)

因式分解

  1. 整式乘法与整式除法
    整式乘法: 以 \((x+1)(2x^2+3x-2)=2x^3+5x^2+x-2\) 为例

    $$ \begin{array}{rrrrrrrr} & & & 2x^2 & + & 3x & - & 2 \\ \times & & & & & x & + & 1 \\ \hline & & & 2x^2 & + & 3x & - & 2 \\ & 2x^3 & + & 3x^2 & - & 2x & & \\ \hline & 2x^3 & + & 5x^2 & + & x & - & 2 \end{array} $$

    整式除法: 以 \((2x^3+5x^2+x-2)\div(x+1)=(2x^2+3x-2)\) 为例

  2. 因式定理与余数定理:
    因式定理: 如果多项式 \(f(a)=0\) , 则多项式必含因式 \((x-a)\) ; 反之, 若多项式含有因式 \((x-a)\) , 则 \(f(a)=0\)
    余数定理: 用 \((x-a)\) 去除多项式 \(f(x)\) , 所得余式(相当于除法中的余数)是一个值为 \(f(a)\) 的常数

  3. 试根法: 分解高次多项式时, 用常数项因数最高次项系数之因数的比值(记为 \(a\))去试根, 若验证 \(f(a)=0\) 则 \((x-a)\) 可整除原多项式, 即 \((x-a)\) 为 \(f(x)\) 因式
    (试根法的本质是因式定理)
    如: \(2x^3+5x^2+x-2=(x+1)(2x^2+3x-2)=(x+1)(2x-1)(x+2)\)
    它的常数项因数(\(\pm1\)、\(\pm2\))和最高次项系数之因数(\(\pm1\)、\(\pm2\))的比值有 \(\pm1\)、\(\pm2\)、\(\pm\frac{1}{2}\) , 代入得其中 \(-1\)、\(-2\)、\(\frac{1}{2}\) 可整除原多项式

IUPAC Organi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1S,3R,4R,5R)-3-{[(2E)-3-(3,4-dihydroxyphenyl)prop-2-enoyl]oxy}-1,4,5-trihydroxycyclohexanecarboxylic acid

tri hydroxy cyclo hexane carboxylic
三羟基环己烷羧酸

Latinate series Ordinal numeral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quaternary, quartary
quinary
senary
septenary
octonary
nonary
decenary
undenary
duodenary

tri- 三

meth- 甲
eth- 乙
prop- 丙
but- 丁
pent- 戊
hex- 己
hept- 庚
oct- 辛
non- 壬
dec- 癸

methylp 甲基

hydroxy 羟基
phenyl 苯基
cyclo- 环
-ane 烷(Alkanes)
carboxylic 羧酸

利用 Zerotier 白嫖校园网

“Zerotier 打洞, 永远滴神”

首先确定你的校园网有IPv6, 一个简单的方法是看看号称支持IPv6的手机支付宝, 能不能在只连接校园网且未登录Wifi的状态下正常使用.

  1. 网关机配置转发和NAT:
    1
    2
    3
    sudo iptables -t filter -A FORWARD -i zt+ -s <你的Zerotier网络地址段> -d 0.0.0.0/0 -j ACCEPT
    sudo iptables -t filter -A FORWARD -i eth0 -s 0.0.0.0/0 -d <你的Zerotier网络地址段> -j ACCEPT
    sudo iptables -t nat -A POSTROUTING -o eth0 -s <你的Zerotier网络地址段> -j SNAT --to-source <你的网关机公网地址>
  2. ZeroTier Central 中添加路由: 0.0.0.0/0 via <你的网关机在Zerotier网络中的地址>
  3. 在想要白嫖的电脑上, 启用 Zerotier 的 Allow Default Route

最小二乘法求回归直线方程的公式推导

回归直线方程: \(\hat{y}=a+bx\)
其中: \(\hat{b}=\frac{\sum_{i=1}^n x_iy_i-n\bar{x}\bar{y}}{\sum_{i=1}^n x_i^2-n\bar{x}^2}\) , \(\hat{a}=\bar{y}-\hat{b}\bar{x}\) (\(\bar{x}\) 和 \(\bar{y}\) 为 \(x_i\) 和 \(y_i\) 的均值)

证明:
用所有离差(近似值 \(\hat{y}_i\) 和观察值 \(y_i\) 的差)的平方和来表示总离差: \(\displaystyle Q=\sum_{i=1}^n(y_i-\hat{y}_i)^2=\sum_{i=1}^n(y_i-a-bx_i)^2\)
(因为离差有正有负, 直接加可能相互抵消)
由于平方又叫二乘方, 所以这种使"离差平方和为最小的方法"称为最小二乘法

开始变形:

$$ \scriptsize \begin{array}{l} Q=\displaystyle\sum_{i=1}^n(y_i-a-bx_i)^2=(y_1-a-bx_1)^2+\dots+(y_n-a-bx_n)^2 \\ =(y_1^2+a^2+b^2x_1^2+2abx_1-2ay_1-2bx_1y_1)+\dots+(y_n^2+a^2+b^2x_n^2+2abx_n-2ay_n-2bx_ny_n)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na^2+b^2\sum_{i=1}^n x_i^2+2ab\sum_{i=1}^n x_i-2a\sum_{i=1}^n y_i-2b\sum_{i=1}^n x_iy_i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na^2+b^2\sum_{i=1}^n x_i^2+2ab\cdot n\bar{x}-2a\cdot n\bar{y}-2b\sum_{i=1}^n x_iy_i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2b\sum_{i=1}^n x_iy_i+b^2\sum_{i=1}^n x_i^2+na^2-2na(\bar{y}-b\bar{x})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2b\sum_{i=1}^n x_iy_i+b^2\sum_{i=1}^n x_i^2+n(a^2-2a(\bar{y}-b\bar{x}))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2b\sum_{i=1}^n x_iy_i+b^2\sum_{i=1}^n x_i^2+n(a^2-2a(\bar{y}-b\bar{x})+(\bar{y}-b\bar{x})^2-(\bar{y}-b\bar{x})^2)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2b\sum_{i=1}^n x_iy_i+b^2\sum_{i=1}^n x_i^2+n(a-(\bar{y}-b\bar{x}))^2-n(\bar{y}-b\bar{x})^2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2b\sum_{i=1}^n x_iy_i+b^2\sum_{i=1}^n x_i^2+n(a-(\bar{y}-b\bar{x}))^2-n\bar{y}^2+2nb\bar{x}\bar{y}-nb^2\bar{x}^2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n\bar{y}^2)-2b(\sum_{i=1}^n x_iy_i+n\bar{x}\bar{y})+b^2(\sum_{i=1}^n x_i^2-n\bar{x}^2)+n(a-(\bar{y}-b\bar{x}))^2 \end{array} $$

到此, 需要两个关键变形公式以继续变形:

  1. \(\displaystyle\sum_{i=1}^n(x_i-\bar{x})^2=\sum_{i=1}^nx_i^2-n\bar{x}^2\)
    证明:
    $$ \scriptsize \begin{array}{ll} \displaystyle\sum_{i=1}^n(x_i-\bar{x})^2 & =(x_1-\bar{x})^2+\dots+(x_n-\bar{x})^2 \\ & =(x_1^2-2x_1\bar{x}+\bar{x}^2)+\dots+(x_n^2-2x_n\bar{x}+\bar{x}^2) \\ & =(x_1^2+\dots+x_n^2)+n\bar{x}^2-2\bar{x}(x_1+\dots+x_n) \\ & \displaystyle=\sum_{i=1}^n x_i^2+n\bar{x}^2-2n\bar{x}\frac{(x_1+\dots+x_n)}{n} \\ & \displaystyle=\sum_{i=1}^n x_i^2+n\bar{x}^2-2n\bar{x}^2 \\ & \displaystyle=\sum_{i=1}^n x_i^2-n\bar{x}^2 \end{array} $$
  2. \(\displaystyle\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 x_iy_i-n\bar{x}\bar{y}\)
    证明:
    $$ \scriptsize \begin{array}{ll} \displaystyle\sum_{i=1}^n(x_i-\bar{x})(y_i-\bar{y}) & =(x_1-\bar{x})(y_1-\bar{y})+\dots+(x_n-\bar{x})(y_n-\bar{y}) \\ & =(x_1y_1+\bar{x}\bar{y}-x_1\bar{y}-y_1\bar{x})+\dots+(x_ny_n+\bar{x}\bar{y}-x_n\bar{y}-y_n\bar{x}) \\ & =(x_1y_1+\dots+x_ny_n)+n\bar{x}\bar{y}-\bar{y}(x_1+\dots+x_n)-\bar{x}(y_1+\dots+y_n) \\ & \displaystyle=\sum_{i=1}^n x_iy_i+n\bar{x}\bar{y}-n\bar{y}\frac{x_1+\dots+x_n}{n}-n\bar{x}\frac{y_1+\dots+y_n}{n} \\ & \displaystyle=\sum_{i=1}^n x_iy_i+n\bar{x}\bar{y}-n\bar{y}\bar{x}-n\bar{x}\bar{y} \\ & \displaystyle=\sum_{i=1}^n x_iy_i-n\bar{x}\bar{y} \end{array} $$

接上面:

$$ \scriptsize \begin{array}{rl} Q= & \displaystyle(\sum_{i=1}^n y_i^2-n\bar{y}^2)-2b(\sum_{i=1}^n x_iy_i+n\bar{x}\bar{y})+b^2(\sum_{i=1}^n x_i^2-n\bar{x}^2)+n(a-(\bar{y}-b\bar{x}))^2 \\ = & \displaystyle\sum_{i=1}^n(y_i-\bar{y})^2-2b\sum_{i=1}^n(x_i-\bar{x})(y_i-\bar{y})+b^2\sum_{i=1}^n(x_i-\bar{x})^2+n(a-(\bar{y}-b\bar{x}))^2 \\ = & \displaystyle\sum_{i=1}^n(y_i-\bar{y})^2+\sum_{i=1}^n(x_i-\bar{x})^2(b^2-2b\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x_i-\bar{x})^2})+n(a-(\bar{y}-b\bar{x}))^2 \\ = & \displaystyle\sum_{i=1}^n(y_i-\bar{y})^2+\sum_{i=1}^n(x_i-\bar{x})^2(b^2-2b\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x_i-\bar{x})^2}+(\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x_i-\bar{x})^2})^2 \\ & \displaystyle-(\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x_i-\bar{x})^2})^2)+n(a-(\bar{y}-b\bar{x}))^2 \\ = & \displaystyle\sum_{i=1}^n(y_i-\bar{y})^2+\sum_{i=1}^n(x_i-\bar{x})^2(b-\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x_i-\bar{x})^2})^2 \\ & \displaystyle-\sum_{i=1}^n(x_i-\bar{x})^2(\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x_i-\bar{x})^2})^2+n(a-(\bar{y}-b\bar{x}))^2 \\ = & \displaystyle\sum_{i=1}^n(y_i-\bar{y})^2+\sum_{i=1}^n(x_i-\bar{x})^2(b-\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x_i-\bar{x})^2})^2 \\ & \displaystyle-\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2}{\sum_{i=1}^n(x_i-\bar{x})^2}+n(a-(\bar{y}-b\bar{x}))^2 \\ \end{array} $$

至此, 公式变形结束.
观察公式, 其中 \(\scriptsize-\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2}{\sum_{i=1}^n(x_i-\bar{x})^2}\) , \(\scriptsize\sum_{i=1}^n(y_i-\bar{y})^2\) 为常数项与 \(a\) , \(b\) 无关.
因此只需使 \(b=\frac{\sum_{i=1}^n(x_i-\bar{x})(y_i-\bar{y})}{\sum_{i=1}^n(x_i-\bar{x})^2}\) , \(a=\bar{y}-b\bar{x}\) 即可得到最小 \(Q\) 值

咖啡的种植

  1. 种子培育
    1. 用洗净的中细河沙做催芽基质
    2. 种子剥去羊皮纸外壳, 以60度以内温水泡种催芽2-7天[根据地方气候决定催芽时间长短], 夏季2-4天即可.
      每日换水一次, 直到白色胚芽凸起. 可以正式育苗.
    3. 种子均匀铺在苗床上, 种子不可重叠, 点种是种子裂口处朝上覆盖一层稻草或其他保湿物. 或以珍珠棉和泡沫箱盖住, 留有部分空间不可盖严.
      2-3日浇一次水, 如气温高水分蒸发过快需每日浇水. (用喷雾)
    4. 可在上面搭建塑料透明薄膜棚子, 但待苗出土后幺注意遮阴.
    5. 20-40天出苗, 但各地气温不同, 出苗会有前后.
    6. 催芽床可用600倍多菌灵喷雾喷催芽床四周, 催芽过程中, 适时喷药.
      预防小苗猝倒病, 如有猝倒及时隔离.
    7. 预防蚂蚁蟋蟀地老虎等害虫.
  2. 育苗期
    1. 搭建遮阴棚遮阴, 咖啡喜阴不可在太阳下直晒.
    2. 将20公分左右的咖啡幼苗移植到装有营养土的营养袋.
    3. 适度浇水, 保持土壤抓起来可成团, 搓, 可散开.
    4. 移植幼苗成活后, 30天左右可少量施水肥.
  3. 咖啡盆栽管理
    1. 咖啡习性: 咖啡喜阴怕晒, 耐热怕冷, 怕旱怕涝, 喜肥怕贫瘠.
    2. 咖啡苗移盆时尽量不要弄散原培养土, 所换花盆盆地加碎石子提高沥水性. 土表见干即可浇水, 如出现短暂脱水叶片会蔫掉浇水后6小时即可回转.
    3. 施肥: 咖啡施肥每个月一次调水浇灌, 最好使用专用肥. 用量少效果好, 没有也可用普通氮磷钾肥代替效果可能稍差. 施肥量专用肥一年苗不超过20粒每次[调水浇]. 三年苗不超过80粒每次[调水浇]. 施肥后一个星期不可出现脱水现象.
    4. 防虫: 咖啡主要有蚜虫, 钻心虫, 蚧壳虫, 毛毛虫. 使用石灰水刷咖啡主干可有效防止. 如出现害虫用吡虫啉喷雾可有效杀死害虫.
    5. 病害: 炭疽病, 锈病. 本人也只是听说从未见过. 我地多年来从未出现过咖啡病害, 本人也无计可施.
  4. 咖啡品种分辨
    1. 铁皮卡即蓝山咖啡, 铁皮卡是阿拉比卡系列里血统最纯品质最高的品种. 树系高大枝叶稀疏形似野生, 新叶呈古铜色, 叶质轻薄柳长. 籽粒椭圆略长于其他品种, 颜色略微泛黄.
    2. 卡蒂姆(Catimor): 1959年, 葡萄牙人将巴西卡杜拉与提摩混血, 培育出抗病能力强的卡蒂姆/卡提摩, 目前是商用豆的重要品种.
    3. 波邦分黄波邦和波邦, 黄波邦果实呈黄色. 树形与卡蒂姆难于区分…卡蒂姆产量高于波邦. 唯有挂果期好分辨…

尺码对照表

上衣(女)
标准 国际 中国 胸围(cm) 腰围(cm) 肩宽(cm) 适合身高(cm)
尺码明细 XXXS 145/73A 74~76 58~60 34 147~150
XXS 150/76A 76~78 60~62 35 150~153
XS 155/80A 78~81 62~66 36 153~157
S 160/84A 82~85 67~70 38 158~162
M 165/88A 86~89 71~74 40 163~167
L 170/92A 90~93 75~79 42 168~172
XL 175/96A 94~97 80~84 44 173~177
XXL 180/100A 98~102 85~89 46 177~180
裤子(女)
标准 国际 中国 腰围(cm) 臀围(cm)
尺码明细 XXXS 23 55~57 77~80
XXS 24 57~60 80~83
XS 25 60 83
S 26 63 87
M 27 67 90
L 28 70 93
XL 29 73 97
XXL 30 77 100
XXXL 31 80 103
上衣(男)
标准 国际 中国 胸围(cm) 腰围(cm) 肩宽(cm) 适合身高(cm)
尺码明细 S 165/80A 82~85 72~75 42 163~167
M 170/84A 86~89 76~79 44 168~172
L 175/88A 90~93 80~84 46 173~177
XL 180/92A 94~97 85~88 48 178~182
XXL 185/96A 98~102 89~92 50 182~187
XXXL 190/100A 103~107 93~96 52 187~190
裤子(男)
标准 国际 中国 身高 腰围(cm) 臀围(cm)
尺码明细 XXXS 28 70 93
XXS 29 160/66A 73 97
XS 30 165/70A 77 100
S 31 170/74A 80 103
M 32 175/78A 83 107
L 33 180/82A 87 110
XL 34 185/86A 90 113
XXL 36 185/86A 93 117
XXXL 38 190/90A 97 123~127

上述腰围指实际腰围, 并不是裤子的尺码

维修

  1. BGA推荐风枪温度:
    拆卸(原厂高温锡) 424°C
    植锡/焊盘清理 334°C
  2. 烙铁推荐温度:
    原厂高温锡 300-350°C
    其他 280-320°C

读书摘录

“I tell you I must go!” I retorted, roused to something like passion. “Do you think I can stay to become nothing to you? Do you think I am an automaton? — a machine without feelings? and can bear to have my morsel of bread snatched from my lips, and my drop of living water dashed from my cup? Do you think, because I am poor, obscure, plain, and little, I am soulless and heartless? You think wrong! — I have as much soul as you, — and full as much heart! And if God had gifted me with some beauty and much wealth, I should have made it as hard for you to leave me, as it is now for me to leave you. I am not talking to you now through the medium of custom, conventionalities, nor even of mortal flesh; — it is my spirit that addresses your spirit; just as if both had passed through the grave, and we stood at God’s feet, equal, — as we are!” — Jane Eyre

“I am no bird; and no net ensuares me: I am a free human being with an independent will, which I now exert to leave you.” — Jane Eyre

“在写作当中运用别人的语句并不就意味着模仿或抄袭, 写出来的东西并非毫无价值可言, 因为它至少
能够说明我已经能够灵活地驾驭这些优美的文字, 能够表达我对那些优美的、富有诗意的思想的欣赏” ⸺《儒林外史》

“但在绝大部分的明清通俗小说中, 尽管对于科举制度的不平、愤激、斥责俯首皆是, 但叙述时字里行间却仍然包含了对于科举的依赖和眷念, 这尤其体现为男主人公获得进士科名往往是小说团圆大结局结局不可或缺的元素.” ⸺《儒林外史》-导读 叶楚炎

“而与之相比, 吴敬梓对于科举社会的种种情状却有着更深的洞察力和表现力: 无论是对于科举社会中士人生存困境的呈现, 还是对于诸多弊端的反思, 以及对于儒林中人出路的探寻,《儒林外史》都远远地超过了同题材的这些作品.” ⸺《儒林外史》-导读 叶楚炎

"消除胆怯为当务之急, 对此, 英国大作家汤玛士·卡莱尔曾说: “要想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第一就要征服恐惧不安.” 为了达到征服的目的, 第一步骤就是 “行动”. 也就是说要积极向前迈进. 如此, 恐惧不安必能被消除. 勇敢采取行动向前迈进吧. 希尔多·罗斯福就是因这种积极的行动, 结果很成功地消除了恐惧不安. 他说: "我经常被 ‘不安’ 所困扰, 可是我从不向他低头, 也从不担心未来的任何事, 所以, ‘不安’ 就逐渐消失了. “” ⸺《如何消除胆怯》 (ISBN7-5048-2005-9/Z·290)

“如果碰到你不懂的事又不敢或不肯问, 那么你就真的注定要笨到底了. 因为怕显得笨而更笨的人是无可救药的.” ⸺《如何消除胆怯》 (ISBN7-5048-2005-9/Z·290)

“我们随别人喜而喜, 随别人忧而忧. 如是说来, 你我果真成了一张扑克牌, 一张任人揉捏、任别人摆弄的扑克牌? 没有自己的主张, 没有自己的愿望, 更没有自己的自尊. 就这样一生都摆脱不了别人的支配与选择?
果真是这样吗?
不! 我们绝不是一张扑克牌!
扑克牌毕竟没有思维, 而我们, 却是一群有着高级思维能力的活生生的人啊! 我们本该拥有与扑克牌截然不同的人生! 自己的历史靠自己书写, 自己的青春靠自己去创造, 自己的世界靠自己去闯! 而不是像牌那样在冥冥中失去自我!” ⸺《如何消除胆怯》 (ISBN7-5048-2005-9/Z·290)

“感到畏惧的时候, 你就去做你畏惧的事, 不久你就不用再畏惧它了.
如果你害怕某一件事, 你试着不要让自己沉溺于这事的想象中, 首要的责任是征服恐惧, 为此需要积极的、勇往直前的行动, 去攻击恐惧, 攻击的力量越大. 畏惧消失得也就越快.” ⸺《如何消除胆怯》 (ISBN7-5048-2005-9/Z·290)

"罪恶之源无关紧要, 人们关心的是对抗它和战胜它, 既不要乐观, 也不要悲观, 要把不懈努力使事情变得更美好作为唯一指南. " ⸺ (西) 伊巴涅斯

"每天务必要做一点你所不愿意做的事情. 这是一条最宝贵的准则, 它可以使你养成认真尽责而不以为善的习惯. " ⸺ (美) 马克·吐温

“理想的 (绝大多数是内在的) 学习动机着重于战略和战术, 而并不那么强调立竿见影的效果, 因此, 需有极强的忍受挫折的耐力才行, 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有在重重困难中方可产生. 因此可以判断, 程序教学的学习计划和形式把任何微不足道的思维活动都当作成功的做法, 是与创造力敌对的” ⸺《创造力》 (德) 海纳特

"  许多人提到的另一问题是关于 “智力” 这个术语的实际定义和含义. 他们对于智力的解释含糊不清感到不满意. 而事实上, 尽管心理学家们使用的智力测验大多雷同, 但他们的理论解释也不尽一致. 这里有必要弄明白正在测量的是什么和如何测量它. 我想就关于由智力测验来量度的智力的本性说几句话. 在此之前, 我要说明, 根据文献知识和在此领域多年来的实际工作经验, 我所说的只是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 对于我的观点, 其他心理学家未必会赞同, 当然它也可能是十分错误的. 不过真理或许正在我这方面.
  当我们详细地分析智力测验的执行情况时, 我们发现有一个显著的特征, 它比其它因素在决定成败上更为重要, 这就是思维速度. 如果你出了大量十分简单的题目 (全是同一类型), 比如说一个字母序列 A, C, E, G? 你会发现, 很少有人会打错, 或者会发现题目太难. 然而, 某些人能在几秒钟内解答二十题或三十题, 而另一些人做这些题几乎要花几分钟. 速度上的差异在原来越难的题目中同样有所表现; 换句话说, 那些对容易题目做得快的人, 对难题也做得快; 而那些对容易题目做得慢的人, 对难题也做得慢. 我认为这种普遍存在的思维速度的不同是由造成人们智力差异的、基本的遗传因素所决定的.
  然而, 思维速度又不能与智商等同, 这是因为在任何智商测量中, 各种非智力的个性因素也同样起作用. 首先我们要明白, 在典型的智商测验中速度的确是一个重要的变量. 你还可能会发现, 尽管你在规定的半小时内只能答出几道题, 但如果你愿意坚持做下去, 实际上, 每道题你都会做. 因此, 测验的时间限制是最基本的, 否则几乎每个人都会得到优异的成绩. 因此在典型的智力测验中不可能出很复杂和很难的试题. 如果注意一下 “考考智力巨人” 那部分测验题, 你将看到, 我们如果要给出时间限制的话, 则必须规定为几小时, 甚至几天, 这在管理上实际是难以执行的.
  即使不限制时间, 人们也得不到满分. 这是由于某些个性因素造成的. 测验时间一长这些个性因素就会影响成绩. 即使时间短也常有影响. 在这方面试验研究确定了与此有关的两种主要个性, 它们通常被称为粗心和缺乏坚韧性. 如果你的思维速度慢, 那么, 对于某一测验, 思维速度快的人在半小时内就可答完, 而你可能要花上 20 个小时. 这样在测验时间结束之前, 你的积极性可能已经大大衰减, 因此可能放弃掉某些认为答不上来的问题. 其实, 只要能再坚持一会儿是可以答上来的. 当然, 如果缺乏坚韧性, 即使时间短也会影响成绩的. 有些人只愿意在一个题目上花费半分钟而不愿花费两分钟. 实际上, 题目的难易程度和解答它所需的时间之间似乎有一种对数关系, 这就要求思维速度相当慢的人的坚韧性比其他人强得多才行. 在日常生活及不限时间的测验中是有这种可能性的, 即可以用坚韧性来换取思维速度; 这就是所谓 “失之东隅, 收之桑榆”, 反之亦然.
  即使你的思维速度快而且有坚韧性, 但你可能粗心大意, 就是说只要想出一种答案也不考虑一下它实际上是否正确就将它答上. “验错机构” 失灵, 如同思维速度慢和没有坚韧性一样都会使得分降低. 性格外向的人在这方面就更差. 他们比性格内向的人会出更多的错误. 有足够的证据证明, 有创造性的人 (他们擅长于开放题测试) 在闭式题测验中常常粗心. 这是我们重提用 “11+ 考试” 来评价某些有才智的人是否公平的另一个理由.
" ⸺《了解自己的智力 2》 (英) H. J. 艾森克

“心理战, 是运用心理学的原理, 通过宣传等方式从精神上瓦解敌方军民的斗志, 或消除敌方宣传所造成影响的对抗活动. 其手段包括: 宣传、威慑、谋略等. 在信息化条件下, 敌方对我实施心理战的主要目的是: ①动摇人民群众的防空信心; ② 制造人们对高科技武器的心理; ③ 扰乱人们的正常思维和行为; ④ 造成人的生理机能紊乱, 形成战争综合征.” ⸺《民防知识》 江苏省民防局&江苏省教育厅 ISBN 978-7-305-11263-8

《创造力》笔记

作者: (德)海纳特, Gottfried Heinelt
译者: 陈钢林
原版出版商: Verlag Herder KG Freiburg im Breisgau
译文出版商: 工人出版社
原版版次: 1974
译文版次: 1986年2月第1版
书号: 7007·173

  1. 创造力的概念:
    1. 创造力的各式各样的定义(针对创造力的本性、“本质”):
      • 米德 (M·Mead) 在解释创造力是强调主观创新: "当一个人自己想出、做出或发明了一样新东西, 就可以说他完成了一次创造性行动. 这样看来, 一个二十世纪的儿童自己发现, 在直角三角形里, 勾、股边的平方之和等于弦边的平方, 那么他也就完成了一次跟毕达哥拉斯一样的创造性行动, 尽管这个发现的结果对于文化传统来说等于零, 因为这句话早已是几何学的组成部分了. " (P16, P17)
      • 德雷夫达尔 (J·E·Drevdahl) 着重指出 “目的性” 和 “目标明确性”, 以及在各个领域里的实现: “创造力是人产生任何一种形式的思维结果的能力, 而这些思维结果在本质上是新颖的, 是产生它们的人事先所不知的. 他有可能是想象力或者是一种不只限于概括的思想综合. 创造力本身包括根据已知信息重新组合新系统的能力. 创造的产品尽管不一定能直接利用, 也无须尽善尽美, 但是, 创造性活动必须是有目的和目标明确的, 而不是无益的、幻想般的. 可以设想它是一种艺术的、文学的或科学的形式, 或者是可以实施的技术设计或方式方法.” (P17)
      • 申克-丹齐格 (L·Schenk-danzinger) 强调信息量和创造积极性之间的关系. 原则上来说, 创造力可以在最小信息量的前提下产生, 亦能在信息完备和充分的条件下产生. 正是在信息不够的情况下, 才产生了解决问题的战略和可能性, 这些战略和可能性都可以看作是富于想象力和富有独创性的: “分散思维过程并不是在定好的轨道中产生的, 而是依据所获得的最低限度的信息 ⸺ 因此是有创造性的.” (P17)
      • 施拉姆尔提醒人们创造力与燥狂性精神病之间的亲缘关系: “观念敏捷性(吉尔福德)和’病态的观念奔逸’, (后者在燥狂性精神病理学`中十分典型) 这两个词的亲缘关系使人不难看出, 创造力和精神病理学领域挨得多么近.” (P19, P20)
      • 托伦斯: “因为创造力的本质是’寻求真理’, 所以重要的是, 让一系列大学研究室去探讨寻求真理的范畴和方法. 没有这些能力, 创造性思维便缺乏深度.”
      • 与托伦斯的看法相似的是韦特墨的观点, 他在试图阐明创造性思维时指出, 创造性思维最终关系到把握 “结构的真理”: “…(创造性)思维需要的是注意和详察结构的特性和要求; …是寻求有结构的而非零碎的真理…就人看来, 在他后面隐藏着一种要求和渴望, 即想注意事物的突出点、结构的核心与情景的根源; (想彻底地研究这件事); 想由事物模糊的和不适当的关系获得清晰的、透明的和直接的对比, 直接地从思维者的内心到达思维对象和问题的核心…这种类型的思维过程以对现实充分肯定的态度为前提.” (P20, P21)
      • 沃尔施勒格将创造性活动提到更大范围的内在联系中去看, 并且宣称, 创造力是理智地改变社会现行规范的发动机: “创造力是揭示新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是理智地改变现行规范的能力, 使用创造力, 可使问题在社会现实中得以普遍的解决.” (P21)
        沃尔施勒格认为, 可以把 “社会创造力” 或者 “集体创造力” 看成目标. 这样一来, 立时突破了个人创造力的设计, 引人注目地提出了在有组织的集体里产生创造性活动的可能性. (P21, P22)
    2. 创造性活动的模式 (P23~P25)
      把析出各种思维模式作为出发点, 给创造力下定义:
      ⸺ 以具备一些不同的、归属智力范畴的个性特征 (特性) 为前提 (静态模式);
      ⸺ 是一种在意识区和无意识区流动的创造性过程 (动态模式);
      ⸺ 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的表现形式和 “表达” (个人模式)
    3. 类创造力、假性创造力 (P14~P16)
      类创造力 (亦被看作前创造力) 是以创造力为目标的创造力雏形, 亦称作创造力的准备阶段: 如缺乏现实性的儿童幻想、内倾型的空想和青年人的想入非非.
      假性创造力是一种伪装的创造力. 如某人 “无论如何” 都要具有独到见解, 靠 “权势和权力”, 必要时在社会的压力下, “必须” 出名.
  2. 创造型教师:
    • 倘若把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 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创造型教师. (P105)
    • 幽默感与创造力: (P123)
        至今仍有一些教师把取笑、挖苦和讽刺归为幽默感的表现, 这是完全错误的看法. 拿别人取乐不属于幽默感, 因为攻击、伤害或者恶语伤人都不是真正的幽默感.
        同创造力一样, 强迫和命令都不能产生幽默感. 幽默感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出现的, 而是高兴的一瞬间的果实, 是友好气氛的结晶, 是创造性自由的馈赠; 它是表露, 同时也是作用: 它能消除紧张, 解决争端, 消除不和谐因素. 毫无幽默感的人不会有创造力.
  3. 创造型集体
    1. 非创造型集体: (P99, P100)
        破坏型集体多是权威或反权威教育的结果. 其集体成员多维持着彼此否定、拒绝甚至敌视的关系 情绪和情感上强烈的紧张状态以及流露出来的利己思想将正在形成的集体感扼杀于萌芽状态. 精神和力量耗尽在冲突和各种社会障碍中, 集体气氛和实际的劳动态度更无从谈起. (P99)

        持批判态度的成绩型集体的特征是, 其成员的社会差距大, 批判意识强, 无论是同学还是教师都成为他们的批判对象. 他们常用 “合理的客观动机” 作为批判理由. 各种批判性的判断培养了利己主义和不承认同学的唯成绩态度. 每个学生都想方设法击败另一名学生, 因为他感到那人成为他的竞争对象. 我们的教育体系至今还在继续促发这种唯成绩集体. 因此也就有人教育学生要依赖和顺从集体的其他成员和仅有批判眼光的教师. 后进学生的动机和背景无人过问, 跟不上的则要受到严厉的批评. 由于社会关系居于次要的地位, 所以无法与他人建立伙伴式的合作关系. 这种集体根本谈不上创造性活动, 他重视的唯有在成绩单上和获得威望时表现出来的成功.

    2. 创造型集体的特征: (P100)
      创造型集体以高度团结作为标志. 在这里要区分集体内的团结, 即内部团结, 和与外界的团结, 即外部团结. 外部团结是由家长、学校校长、其他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关系决定的.

    3. 创造型集体的目标在于: (P101)
      ⸺ 消除破坏性的社会紧张;
      ⸺ 挖掘集体内在的潜力;
      ⸺ 培养创造型人物.

    4. 创造型集体人数限制. 有关文献把理想人数定在八至十人之间. 一般认为超过三十名学生的班级便失去了发挥集体创造力的有利先决条件. 当然, 不应把它作为绝对的标准, 已经结构化的集体人数可以多一些, 但结构差的集体人数须控制在较少的范围. (P102)

  4. 创造型学生:
    大专院校的实践: 我们今天所面临的相当困难的任务, 无疑是在极端的墨守陈规和彻底的放任自流之间寻找一条中间道路, 这条道路应该是现实的和有建设性的, 换句话说: 创造力意味着从再现反应式的狭隘行为和思想中解放出来, 向灵活性、自发性和独创性的方向发展, 而不走到绝对自由的新极端上去. (P73)

《人生活动的艺术》节选

作者: 顾晓鸣
出版商: 浙江人民出版社
书号: 统一书号 7103·1339, ISBN 7-213-00091-8/G·14
版次: 1987 年 1 月第 1 版

  1. 用行动创造 “自己的故事” (P28)
      在姑娘生日的早餐, 邮递员送来了一个小小的包裹, 包裹里是一条姑娘最喜欢的围巾, 款式、质地、色泽样样中她心意. 此时, 姑娘的感受难以用 “激动”、“甜蜜” 之类普通的形容词来描述, 小伙子寄来的生日礼物, 大大震动了姑娘的心…

      到商店里去买一条围巾, 只需要花上几块钱, 这邮费, 也不过是几毛钱, 谁去买来寄都是这个价, 为什么在姑娘收到的时候, 却觉得贵似金, 重千钧了呢?

      这是因为那小伙子创造了一个情境, 区区的围巾在这情境中升值. 升值了的围巾凝聚着旁人所看不见摸不着的 “情” 和 “意”, 成了姑娘人生中的一个纪念品, 一个记忆中永不会被遗忘的闪光点; 而这整个情境和过程, 构成了姑娘一个终身值得回味的故事 ⸺ 他俩的故事!

      小伙子用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写下了一个故事, 一段个人生活史中有声有色的事件…

      朋友, 当你用文字在创造, 用工具在创造的时候, 有没有想到用自己那似转瞬即逝的一举一动、一言一笑来创造自己的 “故事” 呢?

      我们用自己的行动创造了一个具有美好意境的故事, 它将永远被心灵的眼睛看见, 再看见…它同时成为我们今后人生的一部分, 这个永不消逝的故事把我们导向新的故事, 我的故事引起你的故事, 最后又共同创造了 “我们的” 故事. 当年老力衰, 生命将尽之时, 自己创造的无数悲壮的、动人的、滑稽的…故事会连成一片, 组成个人美好的人生史, 这是我们生命存在过的见证和痕迹, 这是我们的业绩! 还有比这更能宽慰晚年的心灵吗?

      正在追求着的朋友们啊, 让我们共同创造一种情境, 创造自己的人生阶段, 用言语行动在心灵的稿子上抒写一个个隽永不朽的故事! 这, 就是我们的故事.

      爱情、友谊, 还有生活中的一切活动, 都是创造故事, 抒写自己历史的好题材. 譬如说, 明天是星期天, 你怎样度过这一天? ⸺ 星期天, 这是自己人生历程中一页新的稿纸, 我能在它上面抒写一个怎样的故事, 从而使它成为与以往星期天不一般的日子载入人生的史册? 一旦我们有了这样的战略思考, 那么, 我们不是度过一个星期天, 而是在创造一个星期天!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移向整个人生: 学习、工作、研究…在这些事情中, 我们是 “被动地度过” 还是 “主动地创造”? 是追求文凭、金钱、地位之类的东西呢, 还是追求一种伟大美好的人生历程, 用自己的行动写出自己的人生故事.

      故事是需要事先有个粗粗的提纲的. 开始步入人生的朋友啊, 自问自己有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有没有充分的知识准备, 有没有眼界和魄力. 或者象 “走自己的路” 的伟人们那样目标始终如一; 或者象在十五岁时制定了总数达一百二十七个愿望的计划, 到今天已实现了一百零六项愿望的美国人科达尔那样, 自觉地创造生活, 自觉地让生命的画布发挥其最大的价值, 在它上面绘出最宏伟美好的场景, 写下最令人们感动而又最令自己回味的故事. 这些故事, 在每个人的生命航程中, 都会掀起洁白的浪花.

  2. 撑竹篙的启示 (P77)
      当船离岸的时候, 我们用竹篙轻轻地一点, 沉沉的船就被撑动了. 如果我们心急, 想一下子离岸, 因而使尽力气把竹篙抵向岸边, 船却不动. 其中的道理, 学过力学的同志都是知道的. 但是, 当我们处理生活问题的时候, 却常常忘了这一点.

      有的人, 听到人家说学习外语重要, 买了词典买了书, 劲头十足, 一连几天甚至几星期日日夜夜地学, 可是一段时间过去, 感到似乎收获甚微, 从此便心灰意冷, 书积蛛网. 又过了一段时间, 心血来潮, 取出旧书, 又拚命读了一阵, 不久觉得效果不大, 又偃旗息鼓, 不再问津. 多少人如此热热冷冷, 不但花了好些时间, 而且每重复一次, 学习的信心就减退一些. 最后, 只能望 “书” 兴叹, 自以为不是学外文的料. 其实, 这些同志有决心, 舍得花时间, 只是不懂 “撑竹篙” 的道理.

      学习的原理和力学的原理有点相像. 公式是: 学习的效果 = 学习的力气 × 时间长度. 可以说, 没有持之以恒的努力, 是不可能学会一门学问的. 如此说来, 是不是要花很多很多的时间去读书呢? 不. 假如你念课文, 在兴头上一连念了十遍, 以后灰心而不念了; 而另一个人, 同样念十遍, 先每天念两遍, 念了三天, 然后, 每天念一遍, 又念了四天, 你说哪一个效果好? 其实, 不只是读书, 学艺、科研, 甚至养病吃药都有这个小原理吧. 你不妨观察体会一下.

      那么这里的道理在哪里呢? 原来, 我们每一项活动不但与时间的长短有关, 而且与我们心智、身体和事物发展的节律有关. 药片吃下去, 药性同体内生化反应的过程相作用, 才能影响体质, 抵御疾病; 阅读时眼睛吸收的信息, 需要有一个复杂的记忆、理解、应用的过程相匹配, 才能 “消化”; 至于种田、养猪, 还牵扯到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节律. 因此, 在诸如此类的场合, 绝对的时间长度的增加, 并不一定有效地促进这些活动的进行, 有时反而成了 “拔苗助长”、“消化不良”, 或者白白做了无用功.

      因此, 切合自己心理、体力, 切合所做的事情的自身规律来使用时间、分配时间, 不但能够收到良好的效果, 而且还能 “事半功倍”, 节约大量的时间.

      譬如马克思读书, 就喜欢用特别的 “间隔法” 加以复习 ⸺ 他读完一本有价值的书, 就夹张纸做标记, 以后先隔几个月复读一遍, 再隔半年、一年进行浏览, 依靠这种时间安排, 他费时不多, 却牢牢地记住了这些读物内容, 不断加深着理解, 达到 “博闻强记” 的目的.

  3. 登山的启示 (P93)
      你可知道? 现代登山运动员同早期登山运动员的区别在哪里? 早期的人们登山是乐在目标, 现代登山运动员所追求的则不但在于登上顶峰, 而且乐在途中 ⸺ 他们选择最难攀登的道路, 在一个个危险的关口, 体验自己生命 ⸺ 体力、意志、智力、技巧的力量. 奇妙不奇妙? 由于有了这个动机, 难得、苦的、险的竟成了登山运动员们追求的对象, 苦转化为乐, 而不难、不苦、不险反而使登山者索然无味了! 作为生活的攀登者, 当你向着一个目标挺进的时候, 不也需要现代登山者的这种精神吗? 艰难的学习条件, 不平静的生活环境等等, 正是登山途中的一道道关口. 如果你不是消极地、满腹怨言地去对待它们, 并且征服它们; 那么, 你就不但充满着自信和愉快的情绪, 而且为你潜在生命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 乐在途中, 不仅乐而已, 而且, 在乐的中间攀登, 会使人更容易走完艰难的路程. 好比你读一本难读的厚厚的书, 你不是让 “真难”、“看不进”、“怕看不到底” 这些消极的念头占据心灵, 而是象登山者那样迎着难点上, 那么, 每翻过一页, 每想通一段疑难的段落, 你心中就有一种胜利的喜悦 ⸺ 乐在途中, 这本书很快就会读完的!

      这里所包含的道理, 牵扯到动机的方向问题.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 心中总会关注于两个方面: 这件事的最终目的和这件事的过程, 事实上常常是 “一心两用” 的. 因此, 做一件事的动机常常包含着两个方向 ⸺ 一是针对目标和目的地, 一是针对过程本身.

      在通常的情况下, 崇高的目标、美好的前景会激发我们强烈的动机, 有时会使我们无视过程中的艰难困苦, 但是, 在一般情况下, 由于我们主要地只把动机针对于目标, 因此过程中的困难都被看成是达到目标的障碍, 不免从消极方面去看待过程. 这样就可能成为减弱动机的负因素, 针对过程的动机成为负动机.

      而在现代登山运动员看来, 他们的动机明确地分为两个方向, 既关注于目的地, 又把登山过程看作锻炼和检验自己意志和体力的机会, 看成享受生命的机会. 这时, 他们的登山动机受到两方面的激励, 互相补充, 互相促进: 每克服一个险阻, 既尝到自身的快乐, 又因为离目的地进了一步, 而得到双倍的快慰.

      因此, 在生活中有意识地分配自己的活动动机, 发掘活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意义和乐趣, 克服对过程中困难的消极心理. 就能乐中有乐, 苦中有乐, 处处充满快乐, 而这种心境的出现, 又成为一种良好的活动激情, 又会激起我们前进的动机. 乐在途中, 虽说途中有乐, 但最大的乐毕竟在于登上那巍峨的高峰啊!

  4. 消费和"时间的消费" (P116)
      在古代社会, 对于一个青年来说: “消费” 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当然, 你会说, “消费” 就是指 “花钱” 嘛. 然而, 在社会生活中, “消费” 却并不单单是花钱的问题.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 还有一种与消费金钱相随的消费. 只有了解了这一点, 你才能用一种新颖的眼光去对待经济性的花钱行为, 从而能自觉地设计自己的 “最佳消费方案”.

      你花掉好些钱, 百里迢迢来到一个旅游点, 可你连一分钱的土特产也没有买, 讲得更绝对一点, 连吃的东西也是自己带去的, 这时你在 “消费” 着什么呢? 或者, 你为了 “充分地消费掉” 你的收录机, 一边看书一边听录音, 甚至没日没夜地放音乐, 而这却使你心不在焉, 使别的活动效率降低. 这时, 你会明显地感到, 自己虽然充分使用着收录机, 然而却在浪费着时间! 是的, 正是时间, 这是伴随着我们消费行为的另一种 “消费品”. 有些消费行为, 本质上正是在 “消费” 着时间, 如度假、旅游、收听消遣性的流行音乐; 有些消费者是消费物品, 其实也同有没有相应的时间有关 ⸺ 买了一架没有时间去玩的乐器, 等于没有消费这个 “物品”!

      反过来, 在 “时间就是金钱” 的现代社会, 不问时间消费是否适当的消费, 实际上是最不合算的消费.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体验: 花了钱同朋友或家人出去游玩, 但由于时间局促, 心中老记挂着要做的事, 结果心不在焉, 很不痛快.

      为什么我们的消费行为总要同时间 “消费” 紧密相连呢? 因为从社会学来看, 人的时间 “消费” 模式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指标, 是人的社会活动的表现. 而任何一种被消费的物品, 只有同如何 “消费” 自己的时间结合起来, 才能最大限度地"物尽其用", 得到充分的消费.

      从这个挂念出发, 我们就能体会到, 即使我们钱很少, 无法购买昂贵的消费品, 但是用它买来的一架简陋的半导体, 如果它正是自己人生活动最需要的东西, 我们从中所获得的消费享受也许比一千元价值的收录机还大!

      树立消费的 “时间眼光” ⸺ 在添置一件大型消费品或进行一项消费性活动时, 问一问自己, 有没有相应的时间可供 “消费”? 只有同自己的时间分配结构最吻合的消费品, 才能充分使用, 从而使有限的金钱消费到最多的东西.

      从另一方面说, 在消费品中要努力寻找那些可以 “生产” 时间的消费品, 例如洗衣机, 常用备查的工具书, 甚至早日买一辆自行车, 虽说不靠它作为上下班的交通工具, 但每天零星的买油买醋之类, 都可以借助它来 “生产” 时间, 而这些时间又可供我们 “消费” 家中其他的消费品! 从而提高自己整个的 “消费水平”!

      但这还只讲了一半, 每个人可供自己消费的时间又是受什么制约的呢?

      每个人的时间分配和使用方式, 与他所处于的人生周期紧密相连.

      什么叫人生周期? 通俗地说: 就是我们的人生阶段 ⸺ 少年, 青年、壮年…由于人的社会角色 (工作、职务、家庭负担) 和心理都与人生周期密切相关, 因此, 可以用于 “消费” 的时间和一般消费的心理都与一定的人生阶段有关.

      人生的特定阶段意味着这一时期主要从事的活动. 因为人生的需要和时间的使用情况是处于不断变动之中的, 只有最密切配合当时当地的人生活动的消费, 才是利用率最高的消费, 好比小孩买玩具, 在他智力刚萌芽时恰到好处地买给他一种智力玩具, 才能使他能玩得来, 玩得最起劲, 因此每天玩的时间也最长 ⸺ 最后完全地把玩具 “消费” 掉! 青年期人生活动的变化也很多, 只要你仔细观察一下, 就会发现, 比如上学或业余学习第一年所需要的和所能 “用得来” 的书籍或用具, 二、三年之后的效用就大不相同了. 早买还是晚买, 其消费效果是大不相同的. 再举个小例子, 有的姑娘喜欢买衣料藏起来, 这种消费看似 “节约”, 似乎衣料在家, 什么时候做都一样, 但由于它离开了当时当地的特定活动, 往往反而造成了浪费, 衣料未能及时好好地加以消费 ⸺ 自己岁数大了几岁后, 衣料的颜色也许不合适了. 什么叫合适? 不就是有符合人生特定阶段的活动和需要吗?

      顺着这条思路想下去, 我们有时买了一件用具, 却 “保管” 得太好, 舍不得常常使用它, 怕弄坏了弄脏了, 结果在最需要的人生阶段, 该用而不用, 时过境迁, 反而用不着了. 这时尽管它很新, 但对自己来说, 消费价值近乎零. 讲得过头点, 买来的东西, 该用时就要尽量地用, 那怕没几年就用旧用坏了, 但由于它尽了自己的效用, 那才是充分的消费!

      然而, 人并不单是为现在而活着的, 人有总体的生活目标, 因此 ⸺
      消费, 还应该按 “人生目标” 来作通盘考虑. 由于人生目标是自己全力贯注的, 会影响到自己往后的岁月, 维系着一生的幸福, 因此, 属于人生目标的活动是我们要费大半生的时间去进行的. 这样, 符合人生目标的消费品是我们最有时间或最舍得花时间去使用的东西, 显然买来后的使用率最高. 而且它们往往跨越 “人生阶段”, 成为长久甚至终身使用和爱好的东西. 譬如说, 酷爱摄影的同志, 不妨下定决心, 早一点买一架较好的照相机, 这看似把一般青年都有的消费品 “挤” 掉了, 但它的利用率最高, 并会长久地为你产生新的经济能力, 从而使你有更大的财力去消费到更多的消费品.

      根据人生目标来消费, 我们就有一种战略安排, 先买什么, 后买什么, 先花钱去 “玩”, 还是先花钱去买东西, 等等, 都要有一种内在的次序和结构. 有的青年在毕业后三年中, 不考虑添置大家伙, 而以充足的财力上业余大学或进行业余研究工作, 结果三年之后, 他们学历提高, 为终身的生活目标打好了基础, 同时也由于作出了成绩而晋升了工资, 这样又为进一步消费准备了财力. 随着水平的提高和结婚问题提上议事日程, 再逐步添置大件用品…这只不过是一种例子, 每个青年可以想想自己的人生计划, 然后排一个轻重缓急. 这样该消费时, 消费得痛快, 不该消费的地方, 也不会过分犹豫不决.

      可以说, 消费形式是否最佳, 效果是否最好, 主要还是看这种消费是否促进了自己的人生活动, 是不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生命的时间, 使我们有限的人生发出最大限度的光, 为 “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 (马克思语) 作出了最大的贡献!

    这里再提一段 “开发你家庭的空间” (P142) 的内容:
    我们的家庭居住面积有限: 因为没有安排好一个可以随时阅读写作的 “角落”, 许多时间就随便放掉 ⸺ 一天疲劳之后, 我们懒得再清理出一块地方进行读书写作, 于是空间限制了家庭活动; 因为没有给孩子留出一块可以搭起房子、大桥的 “场地”, 许多很有趣的玩具常常束之高阁; 如此等等, 由于空间的筹划不够妥当和精明, 我们浪费着时间, 损失着活动的时机, 限制着生活的范围, 收缩着创新的触角!

  5. 利用信息, 防止失真与噪声 (P133)
      当我们在小橱里找什么药的时候, 一个瓶子一个瓶子看过去, 拧开盖子又盖上, 要花多少时间? 当我们找笔记本时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一本本地翻阅. 如果每次放药, 每次新开用一本本子, 都在外面写上字, 那么, 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

      这就是信息的功能. 我们用这样的眼光打量一下生活, 就会发现, 每天因为信息不明而浪费了好多人力物力和时间. 如家里钟不准, 造成上班迟到; 朋友的地址不好好记在笔记本上, 临到上路, 还要花好些时间询问. 买衣服买鞋或替别人买衣服, 讲不清尺码, 就容易买得不合适, 如此等等. 发生这些小事, 其实都是因为我们不重视信息在生活中的巨大作用而造成的.

      不相信你去试试看, 每天对一次钟, 你的时间信息就准了, 时间观念就会强了; 地址、电话号码等必要的数据随手记在备忘本子上, 查起来就随手可得; 给容易搞混的瓶子做上标记, 不仅随手可得, 而且不易搞错. 这就能起到信息的有效作用. 还有, 如果你今天要迟回来或离家办什么事, 写一张便条给家里人, 这个信息可以省掉他们许多不必要的耽心和等待.

      这里的关键是什么呢? 是在于随时把模糊的信息变成确切的信息, 但是, 同一条信息, 例如瓶子上的一个标签、留给家人的一张便条, 由于时间的间隔或过多的转手, 本来清晰的意义也有可能变得不清了. 所以, 我们不仅要利用信息, 而且要防止信息的"失真".

      对于发送信息的人来说, 要尽量精确, 而对接收信息的人说, 则要设法把失真的地方复原.

      传播学的研究证明,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总要发生或大或小的 “失真”, 因此, 我们利用信息的人在接收到信息时, 一定要清醒地看到这一点. 在广开致富门路的今天, 各方面传来的消息很多, 有的同志一听到别人说起某某地方有什么货源, 某某行当可以发展之类, 急急去办, 结果吃了大亏. 毛病就出在其幼稚的信息观, 他们认为有了某种消息就是信息了, 不知道他所接收到的信息, 由于传播中的种种原因, 已经失真了, 其中有效信息很少, 甚至完全不真实了. 按照不可靠的信息去办事, 哪能成功呢?

      因此, 当我们看到和听到某个消息时, 应立即分析 “传播者” 的情况, 分析 “传播者” 的信息和来源, 分析一下这个信息传到自己经过了几个环节 (例如, 朋友听朋友的父亲说的, 朋友的父亲又是听他的同事说的), 然后大致就会衡量出可能的失真度. 如果是重要的信息, 则等待其他渠道传过来的信息加以验证. 这些道理写出来似乎很简单, 但只要想想我们多少人上过 “小道消息” 的当, 就可以知道, 真要在最有吸引力的 “信息” 面前保持冷静的头脑, 该有一点科学眼光才行.

      信息在传播过程中, 不但可能失真变音, 还可能伴随 “噪声”, 从而影响其可信度和有效度 ⸺
      正当你听着收音机, 欣赏那美妙动人的音乐的时候, 突然喇叭里发出吱吱叽叽的怪音, 你一定感到讨厌极了, 因为它无法使你欣赏优美的乐曲. 我们知道, 这就是噪声, 在信息 (乐曲) 传播的过程中, 噪声模糊了信息, 信息的利用率就降低了. 不用说, 噪声越小, 信息就清晰, 被人们利用的效果就越好.

      其实, 我们交谈、写文章、作报告也都是信息传播的过程. 如果我们有信息的观念, 就会着力把多余的客套话、“话搭头”、不必要的重复减少到最低限度, 因为这些都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 “噪声”. 冗长的报告, 哪怕是要传给听众的信息很重要, 但淹没在大量的 “噪声” 中, 听众只想早点摆脱这个报告, 其中的信息听而无闻, 这样的信息传播效果是很低的. 所以, 我们要向别人表达意思的时候, 一定要再三躬身自问: “噪声” 减到最小了吗?

      但是, 我们又看到, 社会生活中有时不免会有必要的 “噪声”, 例如, 为了礼貌, 在讲一番话时, 得客气几句; 对长辈或陌生人, 说话要适当拐一个弯, 等等. 确实, 这是社会生活中不同于单纯自然科学信息传播过程的地方. 不过, 尽管这些 “噪声” 有时是必要的, 但它们往往也会模糊真正的意思. 譬如说, 我们做了一件错事, 同志们为了照顾我们的面子, 在批评的实质性话中, 加了很多委婉的语句. 这时, 如果我们一不在意, 就听不出同志们的批评意思, 不能引起对问题的重视. 反过来, 如果我们有一点 “信息和噪声” 的概念, 就会自觉地在客气话的 “噪声” 中接收到十分有价值的 “信息” ⸺ 同志们批评的真正意思.

      回到我们一开始举的例子, 如何用最精确、最小失真、最小噪声的信息来显示周围一切, 来与人们进行沟通, 成为现代人突出的基本能力. 你能顺着这一思路, 而举一反三吗?

《创造性与潜意识》笔记

作者: (日) 马场谦一等编著
译者: 李守田、姜在录
译本出版商: 延边教育出版社
书号: 统一书号 2092·1, ISBN 7-80509-259-1/B·1
版次: 1987 年 9 月第 1 版

特殊名词:

  1. 情结 (complex): 精神分析学用语. 指被压抑而未上升为意识的, 被强烈情绪歪曲的观念群和记忆群. (P47)
    如奥狄普斯情结 (Oedlipuscomplex), 奥狄普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底比斯王子, 曾解过金字塔前斯芬克斯的迷. 后来误杀父亲并娶母亲为妻, 发觉后自刺双目, 流浪而死. 泛指男孩对父亲不怀好意而亲近作为异性的母亲这种潜意识的情结. (P56)
  2. 异化: 心理学用语. 使差异显著的两个对象相接近, 以求差异更加突出. (P89)
  3. 净化 (katharsis): 精神分析学用语. 把被压抑而停留在潜意识状态的情结导出, 究明其原因并使症状消失的治疗技术. (P89)
  4. 虐待淫乱症 (sadism)、受虐待淫乱症 (massochlsm): 给异性以痛苦来满足性欲的异常性欲和接受异性给予的肉体或精神上的痛苦来得到满足的异常性欲. (P53)
  5. 口唇期: 根据精神分析学理论划分的性本能发展阶段之一, 人的性本能的第一个阶段 (出生后一年左右), 认为这个时期人的性快感的中心部位在口唇. (P112)
  6. 肛门期: 根据精神分析学理论划分的性本能发展阶段之一, 是处在口唇期之后的第二阶段 (约一至三、四岁), 是靠刺激肛门性感带有感觉性快感的时期. (P53)
  7. 里比多 (libido): 精神分析学上指从潜意识的深层发出的欲求. (P90)
  8. 相貌性体验: 自我与周围世界未分化的一种体验. (P18)
  9. 超我 (superego): 弗洛伊德的用语. 由罪恶感、良心的责备表示的处罚性机能 (潜意识的良心) 和用确定理想、价值观, 来维护自己, 褒奖自己的自我理想构成. (P9)
  10. 亚尼莫斯象 (animus): 在女性中被压抑而具有潜在的男性特征. (P6)
  11. 亚尼玛象 (anima): 在男性中被压抑而具有潜在的女性特征. (P5)
  12. 反动: 指潜意识中的强烈愿望, 在行动上却表现为相反的倾向的现象, 如对性的强烈关心, 在行动上表现为对性的藐视等现象.
  13. 判断中止 (epokhe): 在古代哲学中指中止判断.

摘录:

  1. 精神病和创造性::精神医学与文化价值::精神病 (津本一郎):
      病迹学取得作为一门学问的资格, 的确经历了一段长期艰难的历史行程.
      创造者个人的人格价值, 理所当然地是从那个社会的文化价值的本身打下的基础. 社会的文化价值与创造这个价值的创造者个人的人格价值, 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两者的关系并不是两种类别的不同价值, 而是对同一价值从两个侧面进行解释这样一种关系”. 这样, 作为人格倾向的关于创造性的本质的学问, 就是从把实现文化价值看成个性的发现的角度, 遵照这个个性所属的文化价值的规范, 来全面描述一个人的人格倾向, 即个人的经验的事实. 这里所说的创造性, 就是根据文化科学的方法论规定的价值的肯定性概念.
      但是, 精神病与创造性完全不同, 它是从另一个角度出发来研究对象的. 从广义上讲, 精神病有心因性精神病、外因性精神病和内因性精神病的区别. 其中心因性精神病一般被认为是特异性质的, 因此, 在我们的讨论中暂把后两种当作精神病来研究.
      同精神病打交道的精神医学, 乃是一般医学中的一个特殊部门. 一般医学是把各个异质的个体看做反复多次的、独立的媒体, 从中发现统一这些个体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即发现疾病的学问. 因而它理所当然地属于自然科学范畴. 所以一般医学上的疾病, 本来就是非个性的, 没有普遍价值的概念.
      精神医学是一般医学的一个特殊部门, 属于自然科学. 它的方法论也是把各个异质的个体, 看作能够反复多次的同质的对象, 从中发现这些个体的一般规律. 精神病也和其他一般医学的疾病一样, 本来是非个性的、没有普遍价值的概念. 不过, 一个麻烦的问题是, 一般医学上疾病的概念并不完全适用于精神病.
      矛盾律
    就是说, 谁都可以看得出某个人精神有异常表现, 但是, 如果不能确认其相应的身体变化, 便不能立即断定是一种疾病. 因为单凭精神变化, 确认作为一般性的疾病是非常困难的. 遇到这种情况, 就需以各个时代文化的、精神科学的特殊领域的价值规范为基准, 来确定是不是疾病; 而且要以有没有对社会的非协调性和文化的劣等性为判定的依据.
      因此, 某个人格的同一个精神病理学变化, 在某一个社会可能被看作精神病; 某一个被认为是疾病, 而另一个不是. 诸如此类的情况有很多.
      正因为如此, 不管人们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 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的精神医学的疾病观, 确实是在生物学上的劣等者就是文化上的劣等者这样一个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的. 我认为这样说并不过分.
      既然如此, 如果遵循现在的精神医学的理念, 对精神病与创造性的内在联系进行探讨, 无论我们付出多大的精力, 我们所能得出的只能是文化价值的创造者是没有资格创造价值的, 从而否定价值的存在这样一个似是而非的结论.
      病迹学的历史, 事实上就是为回避在其中内在的价值肯定性和否定性的自相矛盾而奋斗的历史.

    精神病和创造性::精神医学与文化价值::新的视野:
      今天, 几乎所有精神医学家都否认精神上患病这件事本身就等于创造文化价值这样一个观点. 实际上, 他们很早就放弃了病迹学本来的课题, 把研究的方向转移到精神病怎样使创造物的表现变形的问题上.
      这是不是说精神病绝不可能创造什么东西呢? 那也不一定. 正如我们已经讨论过的, 从前古典的病迹学最大的错误在于: 它从来就未敢越出依据精神病者就是文化价值劣等的也是生物学上的劣等者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形成的体系的范畴一步.
      作为病迹学研究对象的精神病者, 尽管在生物学上处于劣等状态, 但是这种人终究非成为文化价值上的优等者不可. 现在对我们来讲, 有必要放弃把精神病理学的现象只看成变态这一偏见, 而要把这些现象看成人的自然的精神现象, 即要采取某种现象学上的判断中止态度. 要放弃向来的精神医学的理念, 同时确立其本身包含客观上合理的价值的精神病理念, 从而早日从矛盾的价值观解脱出来, 以开扩精神病理学的视野, 这就是赋予病迹学极为迫切的研究任务.

  2. 等价变换创造理论的全貌 (市川龟久弥)

    1. 开头: 等价变换理论同长期以来文学表现手法上的关于隐喻 (metaphor) 的构成技巧这一难题也有直接关系.

    2. 使晚年的歌德垂泪的一首诗:
        一八三一年八月二十七日正是歌德刚写完诗剧《浮士德》, 迎接他八十二寿辰的前一天. 这一天, 他在年轻时曾经都留过的科齐尔汉的山道上驾着马车, 到了他要专程来看的那幢房子. 他不等陪同前来的人的搀扶, 自己就爬上了楼梯, 急忙走向窗边, 聚精会神地看着一个墙角. 那里居然有用铅笔写下来的他仍然记得的那一首诗. 他认出了写那一首诗的日期 ⸺ 一七六〇年九月十七日, 和自己年轻时的署名. 这是一首题为《游人的夜晚之歌》的八行诗. 然而, 如今的歌德重读自己这首诗时, 再也不能抑制盈眶的泪水. 据传. 当时他把视线调转到附近的森林, 手里拿着手帕, 沉默不语.
          “群峰,
          已有睡意.
          树梢上,
          微风一丝不起.
          静悄悄,
          林中鸟儿不啼.
          等一会儿,
          你也该休息.”
        这个插曲的出处虽然不很清楚, 但以上所引却是原同志社大学校长住谷悦治的小册子介绍的要点. 根据他的解释, 此时此刻的歌德可能正处于一种即将来临的 “不在乎自己死亡的心境”.
        以 “等一会儿, 你也该休息” 为结语的这一首诗, 是如何包含了容忍他自己的心理过程这一点, 还是要进一步讨论的. 简单地看《旅人的夜晚之歌》, 只不过是一个年轻的文学青年, 在一个夏天夜里的山上, 以随笔的形式轻松挥笔写下来的自然景物.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 这一首诗仿佛表现了这样的情景: 在阳光灿烂的仲夏, 林中鸟儿叽叽喳喳, 远处雷电闪现的充满着生气的一天已经过去, 寂静的夜晚已经来临, 而在暗淡的灯光下只有他一个人独自徘徊. 这一首诗如实地表现了是该入睡了这样一个旅人的心境.
        回首过去, 从几十岁开始进入创作活动以来, 历经炽热的恋爱, 无数的慕名者和不断应付杂事的歌德, 写完《浮士德》以后, 忽然醒悟自己作为人间的游人. 在这个尘世间已经度过了八十二个春秋.
        结束了仲夏充满喧嚣和生气的一天, 游人自然想在山上的住处安静地进入梦乡, 游人的这种心情与上面说的歌德的心境之间, 当然没有事先的沟通, 但却存在着本质上的同一性, 也就是下边还要讨论的等价性. 这是完全可以用 “终末观” 一词来概括的一种现象: 虽然人类处在不断流动的历史长河之中, 担任何人都不能逃避对普遍原理的再确认. 正是在这个普遍原理里面隐藏着以接受信息的人的心理的、生活的条件, 从而在意义信息世界里再发现与之对应的世界. 这就是下面所说的隐喻的基本原理.

    3. 《方丈记》和《徒然草》里的隐喻
        在日本中世纪的文学史上有两位伟大的散文家, 他们是写《方丈记》的鸭长明和写《徒然草》的卜部兼好. 由于作者本人出身属于上层社会, 这些作品的内容都是以作者很高的文化教养作为基础的, 再由于作者本人都是站在出家的和尚和遁世文人的立场, 能把本身的利害得失置之度外, 因而他们心底透明, 思想敏锐, 见识高超, 终于写出了这样不朽的作品. 他们不愧是中世纪的伟大思想家.
        然而, 在文学表现的世界里, 作者的某一种见地并不等于是作品的深度. 如果卓越的见地不同适当的题材相结合, 不与传递意义信息的技巧世界恰当地再构成 (表现), 也就不会有什么深刻意义.
        正因为如此, 在这个富有意义信息的世界里, 作家负有用隐喻作为表达技巧的使命. 以下根据笔者一九七九年在福井大学召开的日本英文学总会上所作的 “特别讲演” 所提出的论点进行研究.
        “河水长流不息, 流水不再返回. 漩涡里的泡沫边结聚边消失, 无法留住. 人生世上亦如此.”
        人们都会明白, 这是《方丈记》的一节. 虽然只是这么几句话, 如果仔细一想就会明白, 这个概括了中世纪日本社会哲人的人生观, 即带有冷酷意味的 “万物流转” 思想, 毫无疑问对任何一个人都会留下深刻印象.
        河水确实是在那里, 可是在那流着的水, 一刻也不再停在同一个地方; 在漩涡上漂浮着的泡沫, 也不会长久留在原处.《方丈记》的作者就是这样断言的. 根据笔者给予定义的等价变换理论, 这是相当于意义信息传达过程的第一阶段中单纯明确的 “思维模型” 的提出一环.《方丈记》的作者, 从这个人人皆知的思维模型里抽出必要而又充分的本质, 提出这个本质与贯串于人生的那个道理是完全同一的 (等价的) 这一新的命题. 从信息接受者的角度看, 这个事实确实要使人从内心涌现出 “蛮有理呀” 这样一种共鸣感.
        “镜子没有颜色, 也没有影子, 但它可以映出世间万物. 如果它有颜色和影子, 就定然不会映出任何一种东西”
        这是《徒然草》第二百三十五段中的一节. 按照前一个例子的方法进行分析, 这一段所涉及的单纯明确的思维模型是不言自明的, 因为它是映照人们脸面的常见的用品之一. 作者先对镜子的功能做了简短说明, 然后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 如果一个人有一定的框框、私欲和偏见就不会对人生的意义有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特别是这段文章最后的结论完全是依靠对对方的主观判断. 这是一个在传达意义的技巧上很好地达到了等价变换理论所说的 “再发现性对应的模型” 的典型例子, 它可以使读者引起强烈感受, 达到较高的认识水准.
        以上意义上的等价变换理论的展开, 当然是以弗洛伊德和荣格式的深层心理的世界为出发点的, 是使人预感也可能有深层心理世界的促动因素浮在意识的世界而才生产出作品这样一种情况. 汤川秀树在与笔者合著的《天才的世界》一书里引用过石田六郎的文章, 其中指出的石田对石川琢木的 “在东海小岛的白沙滩上, 我悲叹与螃蟹为伍” 一句的分析, 可以说是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 可以肯定的说, 思维模型的提示, 不管是否在显在意识的世界, 而对对方来讲, 非要具有单纯明确的内容和相当熟悉的对象不可. 我们在前面提到过《游人的夜晚之歌》这一插曲, 其中思维模式就是歌德年轻时自作的那一首诗. 歌德以蕴含在那首八行诗里的等价性为线索, 成功地再发现如同自己过去一夜之眠那样, 轻松地迎接今天到来的人生的终了的心境. 悟到这一点之后, 老歌德绝望的轻松感, 恐怕就要表现在用眼泪把洁白的手帕沾湿这一细微的动作上. 我们这样讲并不算过分.

    4. 作为创造理论的等价变换理论:
        在本章开头我们已经提到, 笔者在过去四十年来一直在寻找创造理论体系化的途径, 结果感觉到, 从较低的发展阶段再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完成次元交换, 就是创造性逻辑的根基. 用一句话概括: 历史发展的逻辑不外乎是等价变换再构成的理论.
        再具体一点说, 就是 “以特定的事物和现象为前提, 从中抽出对下一个发展阶段可以成为遗产的东西 (本质), 再在此基础上导入成为新的发展阶段的要素的东西, 并为使两者具有整体性构造而进行再构成作业”. 黑格尔哲学定义中的扬弃这一概念, 也许可以说是摸索到这样一点轮廓的一个概念.
        无论如何, 在上述 “抽出作业” 中, 应该成为遗产的本质要素的当然是前后发展阶段都共同具有的有存在价值的东西. 换句话说, 以一定的观点规定的同一性作为思维媒介的等价变换理论, 可以把它用 “等价次元” 一词来概括. 把从不同的对象中寻找这个等价次元的作业, 称之为 “发现等价关系”, 而把使这个作业可能成功的前提条件, 叫做 “等价性” 的存在.
        这不仅仅是意义信息的创造性传达作业, 而且是发明、发现等创造性活动的核心部分. 如果以上述的等价性和等价次元的抽出为线索, 把现阶段的事物向下一阶段变换再构成, 那么一定就会出现良好的结果.
        概括以上所叙述的历史发展的基本逻辑, 并以符号来概括表现出的, 就是图 1 所列的等价方程式的实质.

      \[ \textbf{\small 图 1. 等价方程式} \\ \boxed{ \begin{array}{c} \begin{array}{ccc} \underset{\bm{\uparrow}}{\varSigma S_{ca-i}} & & \\ A\omicron & \stackrel{c\varepsilon}{=} & B\tau \\ vi\bm{\rarr} & & \stackrel{\bm{\uparrow}}{\varSigma S_{cb-i}} \end{array} \\ \footnotesize \begin{array}{l} \text{$o$: 占 $A$ 事实、现象的座的系 (原系或出发点) \char"2E3A $o$ 系} \\ \text{$\tau$: 占 $B$ 事实、现象的座的系 (变换系或到达系) \char"2E3A $\tau$ 系} \\ \text{$A$: 在原系 $o$ 上出现的事实、现象} \\ \text{$B$: 在变换系 $\tau$ 上出现的事实、现象或靠 $c\varepsilon$ 的媒介在 $\tau$ 系上再构成的事实、现象} \\ \text{$\varepsilon$: 使方程式的两边可能用等号结合的等价次元} \\ \text{$c$: 具体地定义上述等价次元的限定条件 (但原则上是复数 ($\varSigma\leqslant i$))} \\ \text{$\varSigma S_{ca-i}$: $o$ 系的特殊化了的条件群, 简略写 $\varSigma a$} \\ \text{$\varSigma S_{cb-i}$: $\tau$ 系的特殊化了的条件群, 简略写 $\varSigma b$} \\ \text{$vi$: 任意观点之一} \\ \text{$\bm{\rarr}$: 指示展开方向} \end{array} \end{array}} \]

        对于研究人文系统学科的诸位来讲, 这个方程式也许是一个令人看不惯的异次元世界的闯入物. 然而把以上分析的创造理论的核心部分, 最大限度地加以压缩而成为 “逻辑公式” 的就是这个方程式. 方程式左边的符号, 就隐喻的情况而言, 相当于单纯明确的思维模型 (以 \(Ao\) 表示). 当然, 这是靠作者的深思熟虑选定的, 是表现意义的核心部分, 在前面引用的《方丈记》里的 “河水长流不息” 和《徒然草》第二百三十五段所讲的 “镜子” 都相当于这一点. 这两部书中写的 “流水不再返回”, “如果它有颜色和影子” 等有关人生的变迁的内容, 是相当于去掉各种夹杂物, 巧妙地抽出与表现目的相一致的事物的本质 (再方程式中 \(c\varepsilon\)) 的思维过程. 然后拿出表现得最终目的, 也就是把作者想主张的关于人生问题的个别信息 (在方程式中 \(\varSigma b\)), 同前者相结合即可 (在方程式中, 再构成 \(B\tau\))
        那么, 这个作业第一阶段的 “思维模型” 是怎样找到的呢? 这与向接收信息的对方传达什么样的意义信息有关, 也就是与作品的内容有关. 假如表现的最终目的如象上面《方丈记》引文那样, 是 “万物流转的厌世主义”, 那么只要找出含有与这个本质等价的内容 (有等价性的)的、单纯明确的人生中的实际事情即可. 这就是使作者采用 “河水长流” 这个题材的原因.
        上面提到的日本中世纪文学史中的两个人, 绝不是在贫困潦倒的生活中随心所欲地拾起河流或镜子当作作品的题材的, 相反, 他们有强烈的表达愿望, 而且根据这个愿望从身边的一般生活题材中, 发现并洞察了与作品主题的本质等价的东西. 如果不理解这个原理, 那么, 从内容上来区别单纯记述身边风物的杂文或是真正的随笔文学, 是根本不可能的.
        根据以上议论, 可见隐喻的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的本质就是:
        (1) 按照表现目的, 发现对社会有价值的主题;
        (2) 选择含有与这个主题内容相符合的等价性的单纯明确的思维模型 (题材);
        (3) 以这个思维模型为出发点, 根据表现目的, 再以文字形式进行等价变换再构成.
      在以上的分析当中, 为了说明的方便起见, 我举出了谁都可以理解的象征诗体思维模型的实例, 其实写实诗体的表现方法跟它也没有什么不同. 在前一种情况下, 可以从作品的主题所统摄的材料的外部寻找含有等价性的模型; 而在后一种情况下, 就要从主题所统摄的材料的内部寻找含有等价性的模型. 在隐喻和等价变换理论方面, 和笔者持有同样观点的有福井大学文学院芝原宏治. 这可参看他的《修辞学》一书.

    5. 等价变换理论概观
        等价变换理论作为历史发展的逻辑, 既然具有它的理论体系, 当然也适用于其他一切创造性活动的领域. 同样的创造性活动的原则, 也应当适用于科学上的发明与发现. 例如一九四八年肖克利 (W·Shockley) 等人的晶体管的发明和一九〇五年爱因斯坦特殊相对论的发现. 如果让笔者简单给以说明, 那么, 前一个发明的思维模型是矿石检波器的作用, 而后一个发现的思维模型则是马克斯韦尔电磁力学的整体像. 它们的变换再构成, 在前者的情况下是达成不必放出热电子的、新的电增幅素子; 而在后者的情况下, 是达成不需要作为光的弹性媒体的以太 (ether) 假说的统一的电磁力学.
        与生物学上的进化有关的创造性课题, 从等价变换理论的观点看, 也具有绝不比上述例证逊色的戏剧性内容. 关于这一点, 可以用达尔文学派的形态学家赫克尔 (E·H·H·aeckl) 提出的那个著名的 “反复论” 为前提予以概括说明, 这样就更便于理解.
        赫克尔认为 “生物个体在一代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迁史, 总是极大地反复着伴随该物种进化过程的形态变迁史”. 例如完全变态的昆虫的形态 (即幼虫 \(\rarr\) 蛹 \(\rarr\) 成虫), 大体上反映了该昆虫在进化历程上的形态变迁史.
        如图2(a)表示, 发育至终点的成虫, 作为幼虫体的等价变换再构成, 是创造性地出现的东西. 它是经过调节荷尔蒙的过程而实现的, 其大体经过, 看图2(b)就会更加明白.

        以上举出的是完全变态这一特殊的个体发展的例子, 如果把上述的逻辑再加细分, 那么对于那些不完全变态的生物的个体的发展 (其中包括着哺乳类), 上述原则也基本上是适用的.
      如果进一步把以上原则的适用范围加以扩大, 那么, 在前面提过的社会体系史自不必说, 连我们人的人格形成史即教育的本质论和方法论问题也都可以提到眼前来. 这个领域当然与直观的逻辑构造等也有联系.
        我们还是把讨论集中到精神疗法的领域. 自弗洛伊德以来的所谓深层心理方法, 一般来说就是使过去没有自觉到的心理因素在显在意识的世界得到呈现, 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形成患者的人格. 这个方法论是值得重视的. 这个方法从等价变换理论的角度看, 是相当于把属于一个人格的精神史的统一构造追溯到某一个历史阶段, 并把它加以分解, 再把这个精神史引向将来进行变换再构成的作业. 只少可以讲, 这是靠溶解自闭的、假性的 “蛹期状况”, 实行人格蜕变的作业的过程.
        一九四二年罗杰斯 (C·R·Rogers) 采用过所谓 “非直接法” (non-directism), 它的基本内容是 “人格的形成过程本身就是治疗”. 很明显, 这一想法与等价变换创造理论的想法有很多一致之处. 这种治疗活动的实质, 就是要帮助患者提高人的自我洞察能力和感受能力, 而这种方法论的根据, 当然是要追溯到患者前一阶段心理上的某一点, 从中找出可继承的东西. 这正是等价变换创造理论所说的, 创造性地继承一个人物人格中的等价性.

《人体生物钟自测》摘录

  1. 什么是人体生物钟?
    大量的研究调查发现, 人的情绪、智力、体力都各自存在一种周期性的变化, 并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后来有人把这三种节律组合成体力 ⸺ 情绪 ⸺ 智力三节律, 用正弦波绘出了它们的图像. 人们把这三种节律简称为人体生物钟.

    生物钟的种类:

    1. 恒生物钟与似稳生物钟
        恒生物钟是指节律周期恒定不变的生物钟. 例如, 我国东海滩, 有一种小蟹, 雄的有一只大螯的出现, 意味着要涨潮, 渔民叫它们 “招潮”. 在不同的时间里, 招潮蟹身体颜色亮暗的程度不同, 正好与潮落潮涨相反. 它的体色最暗的时间也是每天后移 50 分钟. 因此, 人们把与潮汐相应的生物钟, 叫做 “潮汐钟”. 它的周期是 24 小时又 50 分钟.
        而似稳生物钟则是指周期围绕某时间值变化的生物钟. 如人的情绪为 28 天, 智力为 33 天, 体力为 23 天. 这种生物钟节律, 最明显的要算妇女的月经周期了. 多数妇女的月经周期是 28 天, 但有些妇女则可能为 28 天左右, 总围绕着 28 天这一时间值.
    2. 跟自然变化相关的生物钟
        本书所说的自然变化, 指地球的自转、月亮的望朔, 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而出现的昼夜、月和年的周期变化.
        (1) 超日钟 它是指节律比昼夜短的生物钟. 如人的心跳周期、呼吸周期等, 可用分或秒做描述单位.
        (2) 太阳日钟 指跟地球自转周期相等的生物钟, 它的周期是 24 小时.
          国外科学家曾把人体 24 小时里的各种变化做过分析:
          凌晨 1 时, 大多数人已睡了三小时, 进入易醒的浅睡阶段, 对疼痛特别敏感.
          2 时, 除肝外, 体内的大部分器官工作节律极慢.
          3 时, 全身各部分几乎都在休息, 肌肉完全放松. 此时, 血压较低, 脉搏次数相当少.
          4 时, 血压最低, 脑部供血量最少. 不少心血管病人在这个钟点死亡, 全身器官工作节律极慢, 但听觉却很灵, 稍有响动就会醒.
          5 时, 肾不分泌.
          6 时, 血压回升, 心跳加快.
          7 时, 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强.
          8 时, 肝内的有害物质全部排尽, 对酒精的敏感性特别高.
          9 时, 精神活性提高, 痛感降低, 心脏开足马力工作.
          10 时, 精力充沛, 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11 时, 心脏的工作仍在高潮期, 其他各种器官也处于高潮期, 人体不易感觉疲劳.
          12 时, 全身各器官仍处在较好的工作状态.
          13 时, 肝脏休息, 部分糖分进入血液, 身体各器官的工作能力渐趋疲倦, 需要休息.
          14 时, 身体各器官功能达到低潮, 大脑迟钝, 反应很慢.
          15 时, 人体各种器官功能好转, 尤以嗅觉和味觉最是灵敏.
          16 时, 人血液中的糖分增加.
          17 时, 大脑灵活, 机体灵敏.
          18 时, 痛感下降, 机体 “希望” 增加活动量. 神经活动降低.
          19 时, 血压增至一天中的最高值, 精神最不稳定.
          20 时, 集体反应异常迅速, 体重最大.
          21 时, 神经活动正常, 大脑记忆细胞最兴奋.
          22 时, 血液中白细胞达一日中的密度最大值, 每立方厘米由 5000 到 8000 增加到 12000. 体温下降.
          23 时, 人体准备休息, 继续做恢复细胞工作.
          24 时, 机体达昼夜中的低潮期.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得知, 人在一天时间里的生理机能的变化: 7 时到 10 时机能上升, 达一天中第一个峰值后缓慢下降, 16 时左右较平坦, 但是白天里最低的, 17 时后机能再度上升, 23 时后又急剧下降, 凌晨 3、4 时人体机能达到一昼夜中的最低潮.
        (3) 自激钟与近昼夜钟 科学家们在研究生物节律中发现: 如果把许多种动物从正常的昼夜环境中放到相同的温度和连续光照下生活几周, 它们的睡眠时间和活动时间仍然同实验外的正常昼夜变化的节律几乎完全一样, 动物在实验室内的连续光照和恒温条件下所保持的节律, 称之为 “自激” 节律, 他们体内的这种钟叫 “自激钟”. 而近昼夜节律则是会随条件的变化使间隔逐渐缩短, 最短只有 18 小时, 最长可达 28 小时. 通过实验证明, 人体也同样存在近昼夜节律.
        (4) 朔望月节律 它是指周期等于一个朔望月 (29.5 天) 的生物钟. 许多生物都按照此节律活动. 例如, 下弦月时鳗鱼在挪威北海大量出现; 夏季月圆时, 西洋萤火虫大量聚集在百慕大群岛附近. 对人来说, 人的眼睛在朔日对红光和橙光最敏感.
        (5) 近月钟 它是指周期接近一个朔望月的生物钟. 这种生物钟对人类的行为影响较大. 由于恒星月周期是 27.33 天, 朔望月周期是 29.5 天, 太阳黑子的周期是 27 天, 宇宙电磁对地球的作用也是 27 天. 这些引力和电磁力对人类长期的作用, 人体内各种因子的与之协同, 加上人类独有的高度智能和丰富的情感, 形成了人体的有智力、情绪、体力的近月周期变化.
        人的近月生物性, 包括体力钟、情绪钟和智力钟, 组合在一起叫 "人体三节律. 人体三节律还具有这样的特点: 人类独有, 出生起算, 用途很广.
  2. 生物钟给人们带来什么

    1. 处于高潮期的生理效应
      当一个人的体力处于高潮期时, 其体力充沛、朝气十足, 且意志坚强并富于耐力.
      当人的情绪处于高潮期时, 感情丰富、精神愉快, 心情舒畅, 觉得诸事如意, 有丰富的创造力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智力处于高潮期时, 人的头脑思维敏捷、记忆力强、信息传递快, 有较好的思维推理和逻辑判断能力.
    2. 处于低潮期的生理效应
      当体力处于低潮期时, 体乏力虚、身体怠动. 当情绪处于低潮期时, 会感到烦躁或烦闷, 精神恍惚. 当智力处于低潮期时, 会感到反应迟钝, 记忆力差, 没有灵感.
    3. 处于临界期的生理效应
      在临界期内, 人体细胞的各种机能变化较复杂, 起伏也较大. 当体力处于临界期时, 体内的抵抗力不佳, 容易患病. 当情绪处于临界期时, 精神不易集中, 易出差错. 当智力处于临界期是, 人的判断力差. 对人来说, 最不安全的时刻是临界日和低谷日.
  3. 怎样计算人体三节律

    1. 求出生日至计算日的总天数
      1. 周年天数的计算
        例如, 求某人 1970 年 5 月 25 日 (出生日) 至 1971 年 5 月 25 日 (计算日) 的天数.
        \(\begin{aligned} \text{\footnotesize 计算的天数} & =(\text{\footnotesize 计算年号$-$出生年月})\times\text{\footnotesize 平年天数} \\ & =(1971-1970)\times 365=365 \text{\footnotesize(天)}\end{aligned}\)
      2. 超出周年天数的计算
        例如: 求某人 1970 年 5 月 25 日 (出生日) 至 1971 年 7 月 25 日 (计算日) 的天数.
        周年部分同上.
        \(\begin{aligned} \text{\footnotesize 超出周年的天数} & =\text{\footnotesize 计算月、日$-$出生月、日} \\ & = \text{\footnotesize 7 月 25 日$-$5 月 25 日$=61$ (天)}\end{aligned} \\ \text{\footnotesize 实际计算日的天数$=365+61=426$ (天)}\)
      3. 不足周年天数的计算
        例如: 求某人 1970 年 5 月 25 日 (出生日) 至 1971 年 5 月 20 日 (计算日) 的天数.
        \(\begin{aligned} \text{\footnotesize 不足的天数} &=\text{\footnotesize 出生月、日$-$计算月、日} \\ &= \text{\footnotesize 5 月 25 日$-$5 月 20 日$=5$ (天)}\end{aligned} \\ \text{\footnotesize 实际计算日的天数$=365-5=360$ (天)}\)
      4. 闰年有效天数的计算
        为了求闰年有效天数, 可分三步: 第一, 先粗略判断闰年年号; 第二, 核实; 第三, 查找对比计算对象是否渡过. 另外也可通过查表 (见表 5) 的方法来确认. 如计算者已渡过此日, 可在计算的天数上增加所跨过的闰年的天数.
        例如: 求某人 1970 年 5 月 25 日 (出生日) 至 1990 年 5 月 25 日中所经过的闰年天数.
        通过查表得此天经过的闰年天数 5 天. ※: 当年号的十位数及个位数均为零时, 该年是否为闰年, 凡年号能被 400 整除时为闰年, 不能被 400 整除则不是闰年.
    2. 由于人从出生起他的生命节律就开始运行, 体力钟以 23 天 为一个周期, 中间为临界, 横轴以上为高潮, 以下为低潮期. 同理, 情绪为 28 天, 智力钟为 33 天. 由于三节律的运行轨迹也不同. 人们为了了解所需日子的三节律情况, 可以通过各种计算方法获取.

      这里给出三个节律的简单函数 (可以用 GeoGebra 查看):
      体力: \(f(x)=3\sin(\frac{2\pi}{23}x)\)
      情绪: \(g(x)=2\sin(\frac{2\pi}{28}x)\)
      智力: \(h(x)=\sin(\frac{2\pi}{33}x)\)
      这里放一张本人第 8155 天 (22 岁 119 天) 时的三节律情况:

The World of English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 康河, 我敢说, 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 河的名字是葛兰大 (Granta), 也有叫康河 (River Cam) 的, 许有上下流的区别, 我不甚清楚. 河身多的是曲折, 上游是有名的拜伦谭 (“Byron’s pool”), 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 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 有一个果园, 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 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 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 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 这是上游; 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 河面展开, 那是春夏间竟舟的场所. 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 水流急的很, 在星光下听水声, 听近村晚钟声, 听河畔倦牛刍草声, 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 大自然的优美, 宁静, 调谐在这星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杈著名的 “Backs”, 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 从上面下来是 Pembroke, St. Katherine’s, King’s, Clare, Trinity, St. John’s, 最令人留连的一节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 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 (King’s Chapel) 的闳伟. 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 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 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 翡冷翠维基鸟大桥的周遭; 但康桥的 “Backs” 自有它的特长, 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 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激秀逸的意境可以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 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 论画, 可比的许只有柯罗 (Corot) 的田野; 论音乐, 可比的许只有萧班 (Chopin) 的夜曲. 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 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颗大椈树荫下眺望, 右侧面, 隔着一大方浅草坪, 是我们的校友居 (Fellows Building), 那年代并不早, 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 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头. 更移左是那教堂, 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 更左是克莱亚, 阿! 那不可信的玲珑的方庭, 谁说这不是圣克莱亚 (St. Clare) 的化身, 哪一块石上不闪耀着她当年圣洁的精神? 在克莱亚后背隐约可辨的是康桥最华贵最骄纵的三清学院 (Trinity), 它那临河的图书楼上坐镇着拜伦神采惊人的雕像.
  但这时你的主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 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冷断桥不是 (可怜它们早已叫代表近代丑恶精神的汽车公司给踩平了, 现在它们跟着苍凉的雷峰永远辞别了人间)? 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苔, 木栅的古色, 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 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 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 上瞰五老奇峰, 下临深潭与飞瀑; 它只是祛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鳞与婆娑的树影, 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 也只是春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 但你凝神的看着, 更凝神的看着, 你再反省你的心境. 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 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汨灭时, 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但你还得选你赏鉴的时辰. 英国的天时与气候是走极端的. 冬天是荒谬的坏. 逢着连绵的雾盲天你一定不迟疑的甘愿进地狱本身去试试; 春天 (英国是几乎没有夏天的) 是更荒谬的可爱, 尤其是它那四五月间最渐暖最艳丽的黄昏, 那才真是寸寸黄金. 在康河边上过一个黄昏是一服灵魂的补剂. 阿! 我那时蜜甜的单独, 那时蜜甜的闲暇. 一晚又一晚的, 只见我出神似的倚在桥阑上向西天凝望: ⸺
  看一回凝静的桥影,
  数一数螺细的波纹:
  我倚暖了石阑的青苔,
  青苔凉透了我的心坎; ⋯⋯
  还有几句更笨重的怎能仿佛那游丝似轻妙的情景:
  难忘七月的黄昏, 远树凝寂,
  像墨泼的山形, 衬出轻柔暝色,
  密稠稠, 七分鹅黄, 三分橘绿,
  那妙意只可去梦边缘捕捉; ⋯⋯

Cambridge As I Knew It1 [An Excerpt] Translated from the Chinese by Wang Jiao-sheng
  The very soul of Cambridge is in a river. The River Cam, I dare say, is the most beautiful stream in the world. Its name is Granta, but some call it the River Cam, maybe to indicate, I am not quite clear,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reaches. The river meanders with many bends. The upper reach boasts the famous Byron’s Pool, where the poet used to roam for pleasure. Here lies an ancient village called Glancester, which has an orchard where you can recline sipping tea in the shade of peach and plum trees laden with fruit. You let some of the fruit drop into your cup, and little sparrows would come down to your table to peck something to eat, so that you have the sensation of being in quite another world. This is the upper reach. The lower reach runs from Chesterton down to where the river broadens to afford an ideal spot for boat-racing between spring and summer. A dam separates the two reaches at a point where the current becomes very swift. To listen under starlight to the sound of the water, the chimes of evening bells wafted from a neighbouring village, and worn-out cows grazing at the river’s edge: these are some of my most mysterious experiences at Cambridge. Here the beauty of Nature, its tranquility, its harmony, flood your soul in spite of yourself, with the starlight and the shimmering waves looking on, as it were, in acquiescence.
  But the essence of the River Cam is in its center, the famous Backs, where the river is lined on either bank with buildings of some of the best-known collages. Going from the upper to the lower end, you pass in succession Pembroke, St. Katherine’s, King’s, Clare, Trinkty, St. John’s. The juncture of Clare and King’s is where you are most tempted to linger: the enchanting gracefulness of Clare being in close vicinity to the grandeur of King’s Chapel. There may be constructions more beautiful and dignified elsewhere, such as the precincts of the Louvre on the river Seine in Paris, the banks of the great Rialto Bridge in Venice, the environs of the ancient Pont Vecchio in Florence. But the Backs of Cambridge has characteristics all its own that defy summing up with a few epithets. Its lucid, delicate artistic conception, free from all mundane polution, may be said to be beyond the bounds of painting, and transformed into the magic flavour of music. There is nothing more harmonious, more symmetrical, than this group of structures. Comparable to it, perhaps, is only Corot’s “Farmland” in painting, and Chopin’s “Nocturne” in music. Yet even these cannot give you an impression quite so ethreal. The sense of beauty in inspires is *nothing short of2 divine.
  Imageine yourself standing in the shade of that big cedar tree by King’s College bridge and looking into the distance. To your right, beyond a spacious square of new-mown lawn, is our Fellows Building, which, though of no very ancient date, yet possesses a charm that cannot be concealed. Between spring and summer, on its pallid stone walls, roses sway in the soft breeze in a riot of colour. To the left is the Chapel, with its forest of pinnacles perpetually pointing skyward, not to be sullied. Still further left is St. Clare. Ah, that square court of incredibly exquisite workmanship — who can dispute its being the personification of St. Clare herself? And which of its stones but is glittering with her spirit of holy purity in bygone years? Faintly discernible behind Clare is Cambridge’s most magnificent, most prestigious Trinity College, on top of whose library building, overlooking the river, sits on guard the Sculpture of Byron, his features brimming over with astonishing vitality.
  However, at the moment your attention has been arrested, as by magic, by Clare’s Three-Arched Bridge. You have seen the Breakoff Bridge at Xi Ling on West Lake’s Bai Causeway, (unfortunately it and its like have long since been trampled down by the Bus Companym, representative of the sordidness of all modernity; they have gone the way of the melancholy Lei Feng Pagoda, and taken leave *for good3 of the world of mortals) haven’t you? Surely you cannot forget the mottled green moss on the bridge, the ancient look of its wooden paling, the beautiful tints of lake and hill stealing from under its arches. St. Clare’s bridge is not so daintily set off as all that. Nor is it comparable to the bridge of the Goddess of Mercy nestling against the Temple of the Virtuous on Mount Lushan, commanding a view of the miraculus Five-Old-Men Peak overhead and the deep pools and cascading waterfalls below. It is no more than a diffidant-looking little bridge with its three arches set of by rippled waves and the whirling shadows of trees. The rows of small railing on the bridge and pairs of white stone balls on top of them are but like the unpretentious herbs and wild flowers country girls deck their hair with. But gaze intently, gaze intently again. Then look in retrospect at the mood you are in and see if it is still tainted with a streak of vulgar thought. This is a wonderful occasion for you to capture a sense of sheer beauty if only your instinctive capacity for the appreciation of beauty has not entirely left you.
  Still you have to choose a moment opportune for such enjoyment. In England the climate and weather go to extremes. In winter it is beastly even to absurdity. After days of blinding mist, surely you would rather wish to have a taste of Hell itself *without further ado4. On the other hand, spring (in England there is almost no summer) is absurdly lovable, especially between the months of April and May when the evenings are at their loveliest as they get warmer and warmer, and every moment becomes golden. It is a veritable tonic for the soul to pass an evening on the bank of the River Cam. Ah! The days I enjoyed being all by myself and having long hours of leisure, sweet with all the sweetness of honey. How evening after evening found me leaning against the balustrade of the bridge, losing myself in reverie as I gazed toward the western sky.
  Glance at the bridge’s tranquil shadow,
  Count fine mother-of-pearl on rippling waves;
  I nestle up to the stone railing to warm the green moss,
  Warm the green moss till it cools me
  To the depth of my heart.
  Other scenes too cumbersome to merit comparison
  With the airiness of gossamer;
  A July evening unforgettable,
  Trees buried in far-off stillness;
  Shape of hills ink-spalashed
  Silhouetted5 against the tenderness of dust —
  Close-woven, seven-tenths goose-yellow, three-tenths orange-green;
  A subtle charm there’s no recapturing
  Save at the edge of an autumn dream…

  1. ^ 此题有二种译法: (1) Cambridge As I Knew It 一般写作者对过去在剑桥时的回忆. (2) The Cambridge I knew 侧重于写回忆过去, 对比现在的剑桥. 例如可以说: The Cambridge I know was quite difference from the Cambridge of today. 本文写于 1926 年 1 月, 时作者已阔别康桥二年,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 (Cambridge University).
  2. ^ 简直可以说 (nothing 也可用 little). You use nothing short of or little short of to emphasize how great or extreme something is.
  3. ^ 永久地. If something changes or disappears for good, it never changes back or comes back as it was before.
  4. ^ 干脆. If you do something without further ado or without more ado, you do it at once and do not discuss or delay it any longer.
  5. ^ 轮廓. 可做动词或名词. (1) A silhouette is the solid dark shape that you see when someone or something has a bright light or pale background behind them. (2) The silhouette of something is the outline that it has, which often helps you to recognize it.

Doing Chores August Heckscher
I have been doing chores, being for a brief spell alone in a house that recently was astir with bustle and echoed with the voices of a gathered family. For those, who may be in some doubt as to the nature of chores, their variety, their pleasures and their drudgery, I am prepared to deliver a short disquisition.
The first point about chores is that they are repetitive. They come every day or thereabouts, and once done they require after a certain time to be done again. In this regard a chore is the very opposite of a ‘happening’–that strange sort of event which a few years back was so much in fashion. For a happening was in essence unrepeatable; it came about in ways no one could predict, taking form from vaporous imaginings or sudden impulse. chores, by contrast, can be foreseen in advance; for better or worse, I know that tomorrow I must be re-enacting the same small round of ritualistic deeds; and they arise, moreover, from practical necessities, not from poetic flights.
A second point about chores is that they leave no visible mark of improvement or progress behind them. When I am finished, things will be precisely as they were before–except that the fires will have been set, the garbage disposed of, and the garden weeded. In this, they are different from the works which optimistically I undertake. Ozymandias may have been presumptuous, but he was essentially right when he looked about him and said: “See how my works endure!” A work, once achieved, leaves a mark upon the world; nothing is ever quite the same again. The page of a book may have been printed or a page of manuscript written; a sketch, a poem, a song composed; or perhaps some happy achievement reached in one of the more evanescent art forms like the dance or cooking. All these have an existence of their own, outside of time, and at least for a little while live on in the mind of their creator and perhaps a few of his friends.
The well-meaning wife, seeing her husband about his chores, will miss the character of his performance. “Henry loves to cut wood,” she will say; “he positively dotes on controlling the flow of waste from dinner-table to compost heap.” The wife is perhaps trying to appease an unnecessary sense of guilt at seeing her spouse engaged in mundane efforts. The fact is, he doesn’t love doing chores. But neither does he feel humiliated or out of sorts for having to do them. The nature of a chore is that it is neither pleasant nor unpleasant in itself; it is entirely neutral–but it is obligatory.
neutral–and yet I must confess that with their repetition, and perhaps because of their very inconsequence, chores can in the end evoke a mild sort of satisfaction. Here, as in more heroic fields of endeavor, a certain basic craft asserts itself. To do what must be done neatly, efficiently, expeditiously–“without rest and without haste”–lights a small fire deep in the interior being and puts a man in good humor with the world. Santayana described leisure as “being at home among manageable things”; and if he was right we who are the chore-doers of the world are the true leisure classes. At least one can be sure that no chore will defeat us; none will raise insuperable obstacles, or leave us deflated as when the divine muse abandons her devotee.
A man I know became seduced by the minor pleasure of doing chores–or at any rate by the absence of pain which they involve–and could be seen from morning till nightfall trotting about his small domain, putting everything in order, setting everything to rights that the slow process of time had disturbed. He was perhaps going too far. To season chores with work and to intersperse them with a few happenings, is the secret of a contented existence. Fortunate the man or woman who achieves a just balance between these three types of activity–as I have been able to do by good chance, and for a little space of time.

文章取自吉拉德·列文所编《短篇范文》 (Short Essays–Models for Composition by Gerald Levin, Third Edition, NY 1983). 本文作者奥古斯特·赫克斯切 1913 年生于纽约市亨廷顿区, 曾多年担任《纽约论坛报》 (New York Tribune) 编辑和社论撰稿人. 他的著作主要是关于城市生活的文章和论述公共事务的书籍.
Chore 本是日常要做的家庭琐事. 但本文作者把它与正式工作和偶发事件并列, 认为是人的三种主要活动, 写法自然不同于一般, 这样的散文从内容到文字格调都比较高. 文章前后呼应结构严谨, 论述清晰, 列文认为可作美国大学生作文的范例而编入他的书.

Prof.Lin Xu

As a new ‘SISTor’ in ShanghaiTech, I feel very exciting, proud, and really lucky. Just the same as my dear colleagues who have shared their experiences, I would like to tell
you my own story. But my story will be a little different, I believe.

I was born in a small village in the south of Sichuan privince, where people were poor, struggling just for food and clothes. I had to stay at home for one year doing
nothing before meeting the age requirement of a primary school, just for saving 5 RMB. Although the financial situation was not good, my childhood was very happy,
because, as a child, I did not have any awareness about finance, Instead, what I had were plenty of play time, plenty of little fellows, and plenty of game places,
e.g., wild fields, small hills, and rivers. Moreover, we did not have any extra course. In this sense, we were much luckier than today’s kids, particularly the Shanghai kids.

I stood out soon after I went to the village’s primary school, especially in math. Like most of my dear colleagues, I also had a dream to become a scientist
or an engineer, even though I did not know what a scientist and an engineer really did. It turned out in my later life, this dream was too luxury.
Anyway, gradually, I became the so called ‘neighbor’s kid’ and also the hope of my family since it seemed possible for me to change my life by education,
which was the only way to leave the countryside for kid like me. Fortunately, I made it. In 1996, I graduated from the middle school with top ranking, meeting
the entrance requirements of the best high school in my home county as well as the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As Prof.Pingqiang Zhou mentioned in the first issue of the SIS newsletter, in 1980s and early 1990s, graduation from a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guaranteed a
job from the government or the 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it took only 3 or 4 years after middle school. Therefore, a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was cost-effective
and usually the first choice for most of the best students from the countryside. But, actually, I preferred to go to the high school and then a university to pursue
my dream. Unfortunately, I had to give it up and picked a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due to family’s financial situation.
This was the first time that I was aware of the impact of finance on my life.

Four years later, I graduated from the technical secondary school with honors and was offered to be recommended for admission to a university without
exams. Once again, I rejected this offer due to the same goddam financial reason, and then accepted the assigned job in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I still remember my first salary, i.e., 304 RMB, with which I started to live on myself and partially shouldered the burden of my family, e.g., supporting
my younger sister for her high school expenses. I was just 19 years old at that moment. Kids with this age should have sat in a spacious and bright classroom
absorbing all kinds of invaluable knowledge rather than struggling for living. I was just like half-grouted rice which should have enjoyed the warm sunshine
and sweet water and grown rapidly, but were harvested too early.

Back to my job. It was an ordinary worker rather than a cadre. An ordinary worker and a cadre were the two fundamental markers for employees
in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You may have no idea how huge the gap between them was, but just keep in mind, most of the ordinary workers were
not able to cross this gap even exhausting the whole efforts of their entire career. Coming from the countryside without any social resource,
I did not think God would shed special light on me such that I could cross the gap, although I was almost there six years later.
Furthermore, I did not like the tasks of this job. I worked in a heat-treatment workshop. What I did was to put (manually) the metal material,
sometimes very large and heavy, into an electric resistance furnace and take them out after a certain period and then chill them with water or
special liquid, in order to alter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Today, some software engineers describe their work as ‘moving bricks’ with self-deprecating humor. But my work was really ‘moving metal’, seriously.
For me, it was just physical labor requiring no professional knowledge nor skills. Every health adult could do that after a couple of month training.
The only good thing was that, after work, I ate well, slept well, and never had hair-loss problem. But what was the value of my four-year study
in the techniical secondary school? And what about my childhood dream? Although I had to give up the opportunity to a university twice, I had never
given up my dream, ever. So what should I do?

Again, education became the straw which might be able to save my drowning life.
I took the self-study higher education examination, choosing mechatronics as my major, which was quite different from heat treatment
and therefore really challenging. I did the fulltime job and studied the machatronics in the late evening, during what time people
around me were having all kinds of fun. As indicated by the name ‘self-study’, I was totally on myself without any external help,
any teacher, nor any classmate. What I had were a textbook, a syllabus, and several copies of previous exams for each course.
Unlike today, it was not easy to get information through the internet since I could not even afford for a computer at that moment.
So basically I had to understand the textbook and figure out every single problem by my self.
One example, for the course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there were lots of concepts I had never heard before.
The first time I just read it as a novel and tried to understand its structure. Then I repeated reading, thinking, reading, thinking, …,
and finally passed the exam with a score of 91. But this was only one course, and I had to pass more than 30 courses in order to obtain
a bachelor degree. The whole process took me six years, which were the most difficult but also the most valuable years in my life.
It was a treasure from the God, I guess, because as Mengzi said, if the God wanted you to do something really big, he would first blablabla…
So, thank you, my God, but what was the thing really big? Oh perhaps it was ShanghaiTech, I did not get it until recently.

After finishing the bachelor, I made a big decision: to take the National Graduate Entrance Examination (NGEE) with target a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UESTC). I believed it was this decision that led me to an academic career, and finally to
ShanghaiTech.
Just like throwing a little into the quiet water, this news spread soon all over the factory and resulted in quite some
surprise, doubt, laugh, …, but no trust.
I have seen all kinds of eyes and faces; from which I could hear sounds like ‘are you kidding?’, ‘it is impossible’, et al. Well, nothing
is impossible.
So just let it be. I ignored all sounds outside and was preparing for the exam following my own pace.

An even bigger news came two months later (three months before the NGEE): I rejected a promotion to a cadre (the League secretary)
because it was accompanied by the condition of giving up the NGEE.
As I said before, in a state-owned enterprise, the gap between a worker and a cadre was so huge that most workers could not cross
it during their entire career.
So in all people’s minds, I should grab this opportunity. However, they were not me, the ‘stupid’ guy who chose the NGEE which was
labeled as impossible. To be honest, I alse cloud not predict the NGEE result at that moment. But what I knew was the this was my
last chance to a university pursuing my dream, and if I missed this one I would miss it completely and would definitely regret it
in the rest of my life. I alse knew that I cloud live with the worst NGEE reult.
So why not? People did not understand me except for my family. My parents and two sisters always trusted me, encouraged me,
and supported me.
Other people felt like ‘are you crazy’? Yes, I was crazy. I was crazy because this time I could follow the inside of my heart without
considering the goddam finance. I was crazy alse because I felt so colse to my dream, only missing the final shot.
I felt full of energy in every single nerve and every single cell of my body.
As a man, I was fighting against the fate, which, I believe, should only be ontrolled in my own hands.

The biggest news came along with the warm sunshine and plaeasant spring breeze: I made it.
Again, I saw all kinds of interesting eyes and faces.
But this time, the underlying sounds were different.
The rest of my life was much easier.
I finished my master study at UESTC and then went to boroad for a Ph.D. at the Eindhove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here I also did my postdoc training.
When I started looking for a faculty position, ShanghaiTech came into my mind immediately since I knew it quite a few years ago,
from my middle school classmate and friend, Prof. Ji Hu, assistant professor at SLST in ShanghaiTech.
It was interesting that, different from me choosing the techinical secondary school,
Ji went to the high school and then a university.
But this was not the point. The thing was that he was that he was a full professor a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before joining
in ShanghaiTech as assistant professor in 2014. And he was not the only case.
I noticed, almost during the same period, another full professor at Nanjing University joined in ShanghaiTech as associate
professor, although he was promoted soon.
I was so surprised, just like people hearing that I rejected the cadre position.
I was curious about what kind of university ShanghaiTech was.
After extensive learning about her tenure-track system, founding and education philosophy, high academic freedom,
as well as the competitive salary and benefits, I understood their choices.
Since then, ShanghaiTech had become my dream insitute to develop an academic career.

Again I made it. I received the offer a couple of days after the on-site interview, and accepted it without hesitation.
I joined in ShanghaiTech in Sep.2019, with education and research interests focused on biomedical signal processing and
its application in neuromuscular rehabilitation and ambulatory health monitoring.
To me, like was miraculous. As you see, me and Ji started from the same village school, then followd two totally different
trajectories, but finally met again in ShanghaiTech, which confirmed, once again, the very old saying: ‘All roads lead to Rome’.
To make it more specific, perhaps I cloud say: ‘All roads lead to ShanghaiTech, sooner or later’. So, just be prepared and patient.
And, to make it even further, I would say ‘All roads lead to the same destination - end of the life’. So, just cherish and enjoy
every single minute and every single scene in our lives.

激素

2022-06-10 11:26:55
雌二醇(SNSE2) 97 pg/ml
促软泡激素(FSH) <0.20 mlU/mL
睾酮(T) 0.30 ng/mL
催乳素(PRL) 12.96 ng/mL
促黄体生成素(LH) <0.20 mlU/ml

谷草转氨酶 17 U/L
谷丙转氨酶 12 U/L
尿素 3.21 mmol/L
肌酐 68.0 umol/L
尿酸 272.7 umol/L

OD 可选药物

引用自 @Spr1ngW1nd

  1. 右美沙芬
    推荐12-48片, 起始剂量 6-8 片.
    6-8片效果: 欣快感, 身体轻盈, 头晕
  2. 普瑞巴林
    推荐 600mg (8片), 最大 1200mg (16片)
    效果: 神经异常放电 (手抖), 性欲提升, 欣快感, 幸福感. 同理心增强, 语言能力增强, 犯困, 幻觉.
  3. 安非他酮
    推荐 500mg 一下
    效果: 欣快感, 空间感知能力下降, 提神, 癫痫.
  4. 苯海拉明 + 右美沙芬
    2-6 片苯海拉明 + 12-24 片右美沙芬
    效果: 欣快感
  5. 普瑞巴林 + 巴氯芬 + 褪黑素
    普瑞巴林 600-1200mg, 巴氯芬 25-50mg, 褪黑素 2-4mg
    效果: 话多, 吐真, 失忆
  6. 金刚烷胺
    10-12 片, 最高 18 片
    效果: 欣快感, 时间感知能力抑制, 幻

SSRI (NMDA)

AXS-05 (Auvelity): 氢溴酸右美沙芬 45mg, 盐酸安非他酮缓释片 105mg

Hydroalcoholic 凝胶吸收率

Forearm (Ventral) 1.0x
Forearm (Dorsal) 1.1x
Foot Arch (Plantar) 0.14x
Ankle (Lateral) 0.42x
Palm 0.83x
Back 1.7x
Scalp 3.5x
Axilla 3.6x
Forehead 6.0x
Jaw Angle 13.0x
Scrotum 42x

常用等价无穷小

$$ x\to 0 \begin{array}{ll} \sin x\sim x & \tan x\sim x \\ \ln(1+x)\sim x & e^x-1\sim x \\ \arcsin x\sim x & \arctan x\sim x \\ \log_a (1+x)\sim\frac{x}{\ln a} & x-\ln(1+x)\sim\frac{1}{2}x^2 \\ 1-\cos x\sim\frac{1}{2}x^2 & \ln(x+\sqrt{1+x^2})\sim x \\ x-\sin x\sim\frac{1}{6}x^3 & \tan x-x\sim\frac{1}{3}x^3 \\ (1+x)^\alpha-1\sim\alpha x & \arcsin x-x\sim\frac{1}{6}x^3 \\ x-\arctan x\sim\frac{1}{3}x^3 & \tan x-\sin x\sim\frac{1}{2}x^3 \end{array} $$

示波器用法

  1. 原理: 示波器分时段截取波形, 需告诉示波器如何截取波形 (波形捕捉). 否则示波器自动截取的波形可能会 “走动”. 旋转 Trigger 旋钮可调节波形中心点的捕捉电压.

  2. 默认是动态捕捉, 如果需捕捉瞬时的波形 (如开关闭合时的上电异常), 按下 Single 键.

  3. 测量波形: 按下 Cursor 键, 出现测量卡尺. 按菜单键可更改模式.
    幅值模式下旋转 Cursor 旋钮能测最大电压;
    时间模式下旋转 Cursor 旋钮能测持续时间.

  4. 采样率: 1 GSa/s 代表 1 Giga Sample/second
    一般示波器标注的是最高采样率, 实际采样率受存储深度的限制.

    存储深度, 示波器将分段采集的波形存储并用于展示的内存空间.
    如 2.5k 的存储深度代表能同时存储 2500 个采样.
    则 \(\frac{\pu{2.5e3 Sa}}{\pu{1e9 Sa/s}}=\pu{2.5e-6 s}=\pu{2.5 us}\)
    即在满采样率下只能采集长度 2.5 微秒的波形.
    如要采集长度 1 毫秒的波形, 通过变化上面的公式, 得到此时的采样率:
    \(\frac{\pu{2.5e3 Sa}}{\pu{1 ms}}=\pu{2.5e3 Sa/ms}=\pu{2.5e6 Sa/s}\)

  5. 示波器带宽:
    示波器探头到采用芯片的电路课简单理解为一个 RC 电路, 低频信号可以通过, 高频信号会被衰减. 频率和衰减幅值的关系如图:

    衰减到原来的 0.707x 时的信号频率便是示波器的带宽.

    五倍原则: \(\text{待测信号频率}\times 5\leqslant\text{示波器带宽}\).
    即 100M 带宽的示波器的待测信号频率不应超过 20M.
    对照衰减曲线. 频率为 \(\frac{\text{示波器带宽}}{5}\) 的信号只衰减到 0.98x, 误差只有 2%.

社会

  • 签协议时注意违约部分的不对等惩罚
  • 性别是身份认同的政治,通过创造出身份的道德从而利用固死的身份认同和身份认同的规训侵占个体的独特性。它是现代社会集体侵略个体的一种典型手段
  • 什么是引战
    引战的诀窍: 让人们"意识到"他们属于不同的群体, 再提供一下具有地图炮属性的"帽子"和极端又激烈的"弹药"
    渴望证明存在感的人们就会自觉自愿地拿起这些帽子, 抄起弹药向其他人发动攻击
    引战的本质是人人都为了虚假的"身份认同"而战
  • 举报维权电话
    纪委12388, 组织12380, 环保12369, 检察12309, 社保12333, 物价12358, 食药12331, 商务12335, 税务12366, 司法12348, 外交12308, 文化12318, 文物12359, 互联网12321, 运输12328, 知识产权12330, 质检12365, 海关12369, 国土12336, 公积金12329, 烟草12313, 保监会12378, 快递12305, 铁路12306, 农业信息12316, 国家扶贫办12317, 城市服务12319, 防震减灾12322, 妇联12338, 间谍举报12339, 城管12342, 民政12349, 安全生产12350, 工会12351, 残联12385, 证监会12386
  • 医保异地需要转院证明
  • 整容的结果都是未知的,找到一个靠谱的医生,然后尽可能只去整一些后遗症小的部位,这样成功率可以大大提升。切记,不要去私立医院,绝大多数都是广告、医托、莆田系。普通的三甲医院也不要去,很多整形科都外包给莆田系了。推荐北京八大处,和上海九院,医生方面可以自己多了解,选一个靠谱的、适合自己的。

网络骚扰

  • 如果你觉得微博上有人肆无忌惮地伤害您, 您又不知道 Ta 是谁、不知怎么告 Ta, 一步一步这样做:

    1. 找你居住地的公证处, 要求公证这些令你觉得受到伤害的帖子. 通常大约1000元左右. 注意, 您要亲自去一下公证处. 可以电话预约. 保留好发票!有人最后会报销的.
      居住地的含义是你现在居住的地方而不是户籍地只需要有暂住证或居住证.
    2. 在你居住地的法院, 提交诉讼. 诉讼费约 50 元. 如果觉得写诉状头疼, 可以延请你信任的任何人, 甚至不一定是执业律师. 诉讼制度改革后, 法院目前对此类诉状基本去了就受理.
      律师费高低不等, 不过不会白花钱的, 把发票放好, 最后也会有人报销. 所以强烈建议找个律师并给予全面授权, Ta 会为您办很多事情, 包括并不限于全权代理您出庭, 您自己都可以不去.
      我实践的时候, 根本不想看见那些人, 所以我一次都没出庭. (说结果: 赢了)
    3. 重点来了. 你要告的第一个人(法人)是新浪微博(微梦创想公司). 你要求他提供侵权人的信息. 依据两高的司法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附后), 你的诉求会被法院支持. 这时候, 已经非常娴熟的微博律师会提出和解. 你答应就好: 给出涉嫌侵权人的信息, 我就撤销对你的诉讼. 这是庭前和解, 具有法律强制效力.
    4. 新浪微博的律师很快会给出你希望找到的那个人的一大堆信息, 包括他最近几年每一个帖子的 IP 地址、发微博的手机号, 如果他带 V, 还有所有认证信息, 包括身份证号码.
    5. 你如约撤销对微博的诉讼, 追加那个你终于得到个人信息的、你真正想告的人, 开始进入正常的诉讼环节.
    6. 胜诉, 申请强制执行.
  • 细节处理. 如果您请了律师, 律师也会知道这些:

    1. 拿到了微博提供的信息, 比如一些 IP 地址、电话号码等等, 你还是无法查出他的身份信息, 导致法院无法进入正常的诉讼程序, 怎么办?
      律师可以填写附图的表, 请法庭协助调查. 很快, 你就能知道 Ta 叫什么、身份证号码、身份证上的地址(很重要)了.
    2. 不知道他当前的地址怎么送达传票?
      要求法院按照身份证上的地址邮递. 如果因为未被签收、拒收等等原因退回, 就更好了. 你这时可以要求进行"公告送达", 手续费大约几十元到 200 元不等. 发票也存好. 公告会出现在某个法院指定的报纸上: xxx, 某人已向你提起诉讼, 请于什么时间之前与谁联系…
      Ta 还不理? 最好了. 公告刊登60天后视同送达, 法庭将在公告后择日开庭. Ta 不出现? 最好, 法庭将缺席审理, 并视同对方放弃质证和答辩权. 这时候你只要回答审判员或合议庭的问题就好了.
    3. 对方拒不执行怎么办?
      你的诉讼请求要包括要求对方公开赔礼道歉(很重要)、删除帖子、负担诉讼费、律师费、公证费、公告费及精神赔偿.
      判决生效后, 你可以去执行庭请求强制执行. 删除帖子好办, 法庭出个文, 微博会照办的. 赔偿也好办, 你有他的名字和身份证号码, 执行庭会查出他的银行卡并强制扣除, 不够扣的, 他就是老赖, 上黑名单.
      赔礼道歉的部分, 你一定要求: 在微博置顶道歉 N 天(多少天你和律师商量, 一般是 7-15 天)或(很重要!)在微博首页或你所在城市的报纸刊登判决书摘要 N 天.
      这样, 如果他拒绝在他的微博道歉, 你可以申请强制执行刊登判决书摘要. 其成本由被告承担, 通常需要几十万到上百万元. 如果不给钱, 当然也是强制执行, 他卡上钱如果不够, 可以列入老赖, 直到给付为止.
      在此期间你可以公开征求对方财产线索, 如房产、汽车、股票等, 如果获得, 可报告执行庭实施查封、拍卖.
    4. 如果对方是体制内的人士或者党员团员, 不要忘记将此诉讼和执行情况, 整理成文件, 发给 Ta 的主管纪检监察部门. 依据新党规 100 条, 有 Ta 好看的.
      附带说一下, 还有被我诉讼、判决生效后的人迄今没有履行. 别忘记, 我在一定的时效内可以随时申请强制执行. 去执行庭填个申请表, 10 分钟的事儿. 我什么时候想起来去填报, 看我高兴.
    5. 对方只是转发我可以告 Ta 吗?
      可以, 而转发的阅读量越大, 责任越大. 详见附录的第十条.
  • 附录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摘要(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 1621 次会议通过). 众所周知, 最高法院的法律解释具有法律效力.

    第一条 本规定所称的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 是指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他人姓名权、名称权、名誉权、荣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人身权益引起的纠纷案件.

    第二条 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提起的诉讼, 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 侵权行为实施地包括实施被诉侵权行为的计算机等终端设备所在地, 侵权结果发生地包括被侵权人住所地.

    第三条 原告依据侵权责任法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的规定起诉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的, 人民法院应予受理.
    原告仅起诉网络用户, 网络用户请求追加涉嫌侵权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 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原告仅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 网络服务提供者请求追加可以确定的网络用户为共同被告或者第三人的, 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四条 原告起诉网络服务提供者, 网络服务提供者以涉嫌侵权的信息系网络用户发布为由抗辩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原告的请求及案件的具体情况, 责令网络服务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够确定涉嫌侵权的网络用户的姓名(名称)、联系方式、网络地址等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者无正当理由拒不提供的, 人民法院可以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四条的规定对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处罚等措施.
    原告根据网络服务提供者提供的信息请求追加网络用户为被告的, 人民法院应予准许.

    第十条 人民法院认定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转载网络信息行为的过错及其程度, 应当综合以下因素: (一) 转载主体所承担的与其性质、影响范围相适应的注意义务; (二)所转载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的明显程度.

    第十五条 雇佣、组织、教唆或者帮助他人发布、转发网络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权益, 被侵权人请求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第十六条 人民法院判决侵权人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或者恢复名誉等责任形式的, 应当与侵权的具体方式和所造成的影响范围相当. 侵权人拒不履行的, 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网络上发布公告或者公布裁判文书等合理的方式执行, 由此产生的费用由侵权人承担.

    第十八条 被侵权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 可以认定为侵权责任法第二十条规定的财产损失. 合理开支包括被侵权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对侵权行为进行调查、取证的合理费用. 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具体案情, 可以将符合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的律师费用计算在赔偿范围内.
    被侵权人因人身权益受侵害造成的财产损失或者侵权人因此获得的利益无法确定的,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在 50 万元以下的范围内确定赔偿数额.

睡眠

先说说睡眠的过程, 睡眠的过程大概是以一个半小时为一个睡眠周期
每个睡眠周期分为四个阶段(每个周期间还会穿插快速眼动时期, 此时人会做梦), 每个阶段人的脑袋脑电波所处的波频不一样.
通常建议每个人的睡眠最好是以周期进行, 常常说人要睡足八个小时的原因, 往往是 5 个周期 + 眼动时期的误差时间. 有些人七个半小时很有可能就已经足够了.
在工作比较紧张的时候, 一周最起码要保证 30 个睡眠周期(这也是经常提给高三高考生的睡眠建议), 以及平日里如果有空,需要保证 35 个睡眠周期的优质睡眠.
蓝光对人的睡眠节律有着毁灭性的破坏, 但即使是在睡眠前半个小时不玩手机, 蓝光对我们的影响还在持续, 最理想的是应该在睡眠的前一个半小时停止接触蓝光设备, 期间整理整理衣服, 看一看书(不建议看情节性太强的小说, 建议看虚幻/科幻类的小说).

人的黄金睡眠时间是 22:00 到 2:00, 最好能够在这期间进入睡眠, 而且尽量固定起床时间, 按照睡眠周期往前推算, 比如果定好 6:00 起床, 那么假设现在已经 23:15, 不妨推到 12:00 左右再入眠
假若你的起床时间能够调整到 6:00 到 8:00 之间的话, 建议在这段时间里在户外的自然光环境下呆上半个小时.
假若你有在户外吃早餐的习惯, 那再好不过了.
人的眼睛和皮肤对自然光极其敏感, 平日里的自然光是室内光的100倍, 即使是在阴天, 也有 10 倍左右, 人就是靠光线来调整自身的昼夜节律的, 这一点非常重要.
其他时间当然也行, 不过所需的时间可能需要更长一点, 你当然可以选择在晚饭后的傍晚沐浴在夕阳温柔的余晖里散步.
以及不要在卧室床上做睡眠以外的任何事情, 人对空间有功能分区, 会潜意识里对每个物件或是空间进行功能归因, 我们在课上经常睡成习惯, 往往是我们对课堂进行了睡眠归因.
大脑其实非常聪明, 比如我们平日里不用英语, 而只是用英语进行应试, 大脑对信息的接受和提取要慢的很多.
如果床的功能被一段时间的行为紊乱了之后(比如玩手机), 那么我们在床上入睡的愿望可能就完全没有那么强烈, 所以请把你的床当成一个神圣的地方.

药物不良反应

  1. 盐酸曲咗酮片 (美时玉)
    眼部疲劳
    恶心/呕吐
    震颤
    全身乏力
  2. Bupropion
    Serzures

身体数据

  1. 2021-05-11
    领围 40, 连肩袖长 72-74,
    颈围 37, 腰围 73, 胸围 85,
    臀围 88, 大腿 48, 小腿 36,
    肩宽 40
  2. 2022-06-07
    领围 36.5, 连肩袖长 65
    颈围 35.5, 腰围 72, 上胸围 84.5, 下胸围 76
    臀围 92, 大腿 52, 小腿 37
    肩宽 37.5

Sugar in Beverages and Misconceptions

  • The fiber in fruits slows down the absorption of fructose.
  • Concentrated juice is basically sugar solution with a sugar content of 60%-70%, so it’s prone to intake excessive fructoses.

Old Elecronics Recycling Notice

  • Avoid mail-in recycling.
  • First choice is brick-and-mortar store.
  • Don’t do disassemble inspection before the price is agreed upon.

How to Persue Rights Legally

不予立案:派出所開據不予立案通知書(找法制課)→市局督察部門復議

經濟學

  1. 長期(記帳式)美國國債
Author

Proteus Chan

Posted on

2021-03-09

Updated on

2024-08-17

Licensed under